坚持分享第22天 2020年4月8日
第一部分:自由分享
张老师问题:上周分享“不要把重点花在分析问题的原因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一周过去了,遇到问题你是分析原因还是解决问题呢?这一周有什么改变呢?
朱老师分享:遇到问题首先是先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原因,举例:读书会里遇到的问题,《尊重与希望》这本书内容难懂,参与人少等,解决办法:集思广益,调整方法。
贺老师分享:自己读书问题:关于读书接下来这么做?解决问题要点:立即行动。书怎么读?全读?挑着读?方法:1.读觉得对当前自己有用的内容;2. 约练。形成焦点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路,赞美和实践相结合,解决之后就行动,行动之后是不一样的。
杨老师分享:身体健康方面,上火,不一直拖,及时去解决。阅读方面:想开阔眼界,读涉及面更广的书籍,例如:墨菲定律。虽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读完之后发现都是相通的。
张老师: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成长。
李老师分享:夫妻关系融洽,但是丈夫比较严肃,缺乏幽默感,希望丈夫能稍微改变让家庭氛围更和谐,温暖。赞美的力量。老公一分的优点三分夸。有些话可能羞于表达,在两人都在的微信群里赞美老公,老公看到之后心里美滋滋的。进而教育孩子,也是要多加赞美,孩子考试语文英语考不太好,数学考了100,避开语文英语,专夸数学成绩,请教学习方法。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方面,从生活中点滴的小事着手,效果甚好。
张老师:分享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只是自己的感受,勇敢的说出来就好。
李老师分享:学习焦点的行动,孩子到了青春期的问题,以前容易生气,现在会提醒自己去发现孩子身上的改变和进步,自己的心态也更平稳了。先接纳再慢慢找机会改变。
张老师:通过学习能看到孩子的改变,一天从一点到三四点,重新建构。
第二部分:读书分享
朱老师领读:没有一件事情是只有负面意义。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就是他成长的机会,犯错是成长的契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考虑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通过解决孩子的问题进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可能都变好了,因祸得福。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赞美都是一种能力。提议在读书会时给每位发言的老师赞美,哪怕是一个字,坚持下来,大家发现美的能力,倾听能力,赞美的能力,重新建构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杨老师分享:生活中挑错思维比较严重,负向思维。思考:挑错的有什么正向意义?对他人,对自己。总结:挑错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敲响警钟,是一种激励,一种提醒。
感谢杨老师独特的视角,在生活中有什么提出来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什么都不说对事情的解决没有帮助。
张老师分享:亲子沟通问题:家长抱怨孩子说在他眼里都是学习,干家务不是他的事。遇到问题不要轻易的下结论,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最起码孩子还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最起码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勇敢的跟父母说出来,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李老师分享:1.搞好亲子关系,通过与女儿商量给爸爸做生日礼物增进亲子关系。孩子由答应到临时变卦,让我心里也和不舒服,但是也是提醒自己想其他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不做那就自己做,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不会的再征求孩子的意见,慢慢引导,互动,期待孩子参与进来,最后解决问题。
2. 儿子小时候我们对他批评多,孩子跟我们的关系很不好,在家不想上学。我就看了一些书籍亲子关系也改变了很多,疫情期间,孩子跟爸爸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自己沾沾自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看书认真度大大下降。前几天孩子突然大发脾气,孩子拒绝交流我们找不着原因,反思自己近段时间学习的放松,导致自己遇到问题手足无措,提醒自己及时充电不放松。
张老师:不能因为有小小的收获、小小的改变就放松学习,学习心理学,永远在路上。通过跟孩子一起为爸爸做生日礼物这个想法很赞,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才可能做得好,点赞李老师!
陈老师领读:相信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对孩子操心太多,孩子就依赖性很强,没有担当,试着放手,控制自己不去干涉,你会发现孩子自己把自己管理的挺好的。孩子是妈妈永远的小孩,同时他也是一个成年人。大人管的太多,孩子依赖性会变强同时也会很烦。
给孩子操心太多孩子反而会烦,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要相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张老师分享:孩子学生阶段体重偏胖,我很苦恼。但是好的一点是身高很高,一米八几,大一的时候二百多斤,大二回来突然像变了个人,决心减肥减重了40斤。减肥动机:想参加篮球队,身体健康。减肥跑步过程中让自己可以安静的思考很多问题,很享受这个过程,最后考研超过国家线80多分。可能当下不是他考虑的问题或者觉得不怎么重要的问题就算父母再怎么焦虑也没用,只有他自己觉得迫切需要解决了他就千方百计一定会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朱老师分享:当我们不相信或者质疑的时候其实奇迹已经在路上。由同学之间打架事件知道孩子们的问题其实可以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或者咨询其他孩子怎么解决更好,孩子们更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同龄人想到的解决办法可能会更好。但是前提还是我们要相信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张老师:当孩子向我们发难时,我们不是马上帮他们解决问题,一定要憋住,面露为难的表情,搓手,嘴里嘟囔“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办法。孩子需要经历的就必须让他自己去经历,只有孩子自己经历了才是自己的成长,谁也替代不了。
黄老师分享:通过朋友孩子提出买手机的请求问题,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帮助到朋友跟孩子的紧张关系。同龄人的建议更容易让孩子接受,遇事向孩子请教其实是个很睿智的方法。
郭老师领读: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朋友的孩子以前厌学,朋友很焦虑,到现在做了一名健身教练,也觉得很开心,尊重孩子的选择。曾经孩子不着家,经常要钱,通过慢慢限制孩子要钱的数量和次数,慢慢的通过打工自己赚钱到现在稳定在健身房作教练这个过程,父母把期待值降低,孩子的接纳程度就会提高,制定适合当下的小目标,慢慢来,改变已经在路上。就像断奶一样,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张老师分享:成绩不及格的孩子,父母的期待却特别高,孩子可能就会直接放弃。还有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太高,而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过高,问孩子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用1-10分来打分的话能给自己打几分,孩子通过打分可以意识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慢慢就会降低要求。要设立跳一跳就能摘个桃一样的目标,才是进行下去的动力。
朱老师分享:看书看不进去,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看一页就在页码处打对勾,或者一小节的标题处打对勾,看到对勾就特别有动力和成就感。小小的坚持,坚持久了也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陈老师领读: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大的变化。
朱老师分享:一朵玫瑰花,让一个乞丐改变了一生的故事。很多改变的发生不是一下子产生的,往往都是从一点点的改变慢慢积累的。发现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离开老师办公室随手关门,老师注意到他的礼貌,老师的鼓励不仅带给孩子力量也让家长和老师有机会看到孩子更多好的方面。事情永远都在改变当中,只是有时我们没有将它辨识出来。
郭老师分享:孩子青春期,厌学,回家用脚踢门,各种很不礼貌的举动。现在的改变:敲门,不再是带有情绪的踢门。看到孩子这一点的改变,妈妈各种鼓励,赞美,孩子慢慢改变,由厌学到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
陈老师分享:很多妈妈都是看不到孩子一点点的改变,总是希望孩子能好一点,再好一点。哪怕是孩子的改变不在自己期待的那个点上,父母也要学会转移视角,去赞美孩子做的好的点。每条写两三条孩子做得好的点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激励孩子。
张老师:一纳米的进步。如果孩子完全排斥一件事情,那我们就不要去设定很高的期待。比如一个孩子从来不喜欢英语,从见到英语书直接扔掉,到可以把英语书拿出来,即便什么也没学但是这也是小小的进步;骑车上坡没有进步但是不代表前期没有努力。不贪多,就像呵护小火苗一样,让它燃烧成熊熊的大火。
朱老师总结:张老师的主持非常有力量,六秒钟是给大家的尊重也是给大家挑战自己的机会。尝试改变,突破自己,最后的收获一定是自己,相信大家的参与也会有更多的收获,期待下一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