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清醒地活着,靠的到底是智慧,还是迟钝?

清醒地活着,其实是场精密的精神杂耍

凌晨三点失眠时刷到这个问题,突然想起去年在急诊室见到的场景:醉汉扯着护士袖子喊“我要醒酒针”,角落里却坐着个全程沉默的肠癌病人,自己举着吊瓶去厕所——或许清醒本就不是单项选择,而是动态平衡术。 

被裁员那天,我蹲在公司消防通道里啃三明治,隔壁会议室飘来领导训话:“聪明人早看出公司要完!”可半年前部门业绩造假时,正是这群“聪明人”连夜改报表。过度敏锐的智慧,有时不过是提前预支焦虑的刑具。就像炒股软件里的K线分析大师,每个波动都解读得头头是道,最后反被自己画的趋势线逼疯。 

老家表叔给我上过一课。他在菜市场卖鱼三十年,永远听不懂顾客说的“消费降级”“社区团购”,但总能在城管来之前收摊,在暴雨前囤好冰块。有次我问他秘诀,他擦着杀鱼刀笑:“管他东南西北风,鱼鳃发紫就得降价。”这种扎根生存直觉的“钝感”,何尝不是另一种大智若愚? 

心理学有个“情感粒度”理论:高敏感人群能分辨54种焦虑亚型,却常被情绪沼泽淹没;而适度迟钝者用“不开心”三个字概括所有情绪,反而腾出精力解决问题。就像我那个做危机公关的朋友,客户爆雷时她永远先吃三块巧克力:“等血糖上来了,才能分清楚哪些骂声要回应,哪些噪音该屏蔽。” 

但纯粹的迟钝是危险的。见过太多对职场PUA、情感勒索毫无觉察的“老好人”,把忍让当修行,最终活成他人剧本里的NPC。真正的清醒者,该像安装了智能滤波器的收音机——对房价涨跌、同事八卦自动降噪,却在孩子书包里发现陌生药盒时瞬间启动高敏雷达。 

观察小区里那位101岁的旗袍奶奶,她至今保持每天擦口红看报的习惯。问及长寿秘诀,她指着弄堂口被台风刮断又重生的梧桐树:“该落叶时痛快落,该抽芽时用力抽,树比人懂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装傻。”突然明白,活得清醒从不是选智慧或迟钝,而是练就一套内在的“气候感应系统”——在信息飓风里筑巢,在人情霜冻时冬眠,永远给自己留三分恍惚的余地。 

或许最高级的清醒,恰恰是坦然接受“有时看得太透会痛,看得太钝会木”。就像此刻窗外的雨,既不能因为预知它何时停就提前收伞,也不必为每一滴雨编写降落档案。撑伞走自己的路,让敏锐与钝感在伞骨上交替奏鸣,才是凡人对抗荒诞的最优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