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成长,就是为了提升自己产生价值并被需要的能力。这样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先设定一个刚需的边界,从而形成更加聚焦高效的能力。
然而,我们一旦具备了价值,成功的获得了交换。就认为自己具备了这个领域的价值,持续练习,并会成为专家。
但往往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取得成绩就容易自大,认为自己在本领域获得的成绩,让自己可以在其他领域去做尝试同样可以牛x起来。我把这种行为称为:能力惯性。
能力惯性:就是认为在一个场景下获得价值,就会惯性的认为自己可以在任意的场景下获得成功。
记得之前工作的时候,看到大家都谈情怀创业了,然后就一脑袋辞职出来“情怀”创业了,并内心发誓要做一款:自己需要的产品。
等到走了很多弯路才知道,商业创业,做产品都是价值交换,你做自己需要的产品,自己会付钱给自己吗?能养活公司吗?太天真,太幼稚。
等到走了很多弯路后,主动寻找专业的人求助,学习了专业的课程后才懂得,要做产品,就要先想清楚产品定义,到底要给哪些别需要的人解决他们的什么场景遇到的什么问题。
再回首,才发现自己当初犯了病:惯性能力综合症。
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踩了无知的坑,自认为之前还是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绩,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在做产品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因此就走了大量的弯路。
抬头环顾四周,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工作生活中依然在惯性前进。即便是惯性,也应该思考用什么样的惯性解决问题。
尤其是进入非舒适区,碰到未知的问题时,最需要的思考的就是:
是惯性尝试还是寻求专业指导。
凡事进入不能解决的领域,要学会思考,这个领域真正的强者,他们的逻辑是什么,他们的模型是什么,而不是用个人惯性对抗专业。
我们很多时候做事情,就喜欢一个人琢磨。惯性的去思考,去理解,选择方法。
一个公司的流程,业务,一个人的成长,经验都是惯性摸索过来的,但其实更多环节是没有效率的反复重试,没有必要去惯性思考,其实可以借助更加专业的力量,然后再去践行,优化,可能效率会更高。
有的事情,因为你的惯性能想到什么程度,你就会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什么程度,这其实就是认知瓶颈。我们会默认为我们知道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逻辑,可怕的自以为,可怕的自嗨。
所谓的你的十小时别人专业一分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就是行行是有状元的。要相信专业的力量
无论是销售还是研发,无论是管理还是流程,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都有专业的存在。要成长,要进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真无知,然后才是求助专业,形成自己的见识。
因此,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区域,要学会寻找专业的模型,专业的知识,专家的求助,真正虚心的认同自己不行,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去重新建立在该场景下正确的能力模型,认知见识。
并因此在思考践行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模型,这一定比自己惯性的思考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