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书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是真与善,小说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早年因第一部小说《灭亡》渐渐被大众熟知,其后十年精力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与《寒夜》等作品更是使他成为了80年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人民作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等荣誉。家(1956年巴金名著改编经典电影),请看游皓哲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家》的简介。
《家》内容简介
游皓哲
《家》是文学巨匠巴金的作品,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不止一二,青少年们站起来了,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反抗!青年的反抗,青年的勇敢,青年的朝气也正是这本书中表达出来的正义!
《家》揭露了封建家庭罪恶,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文中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离开了人间。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他们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瑞珏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青年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继续着人生的悲剧。封建制度下的青年们就这样在暴风雨中随着摇曳。
不知何时才会有人反抗,文中以觉慧为代表,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他们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他逐渐认清了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用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勇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在哥哥的帮助下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他真实反映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冲破了黑暗,踏上了光明,他在身先士卒地宣告“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