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远门》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篇幅虽短,意味却深长。分析起来,自然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在这里我只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
文章大致描述了我十八岁的旅行经历。搭了辆货车,后来货车被抢了,司机提着行李走人,留下我最后一个人坐在被抢的货车里。
它依赖于无数个可能的情节:前后呼应,预先设置好的伏笔,意外但合理的推进。这种充满可能性的剧情,造就的人物不多,却很经典。
首先,从文章一开始,就立马塑造了我的人物形象:不谙世事,初来乍到,感受社会的青春与热闹,漫无目的的走着,不愁旅馆,停下来等汽车,追车等等,十八岁的少年一激动就会做出的行为,这些情节能没有吗?
接着小说的高潮开始了,人物的集中塑造也随之出现。我拦了一辆货车,准确的说是遇到了一辆破车,这里开始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我上车时有一些值得推敲的东西。第一次我暗示司机的态度是“滚开!”但是当我抱着决心请求再次想上车时,他对我笑了笑,表示欢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番变化?为什么剧情要这样设计?我个人的观点是,作者在这里想体现的是成年人的韧性和十八岁少年的稚嫩。
司机看起来像个老油条,起初,他唱坏脸。眼看我上了车,只好扮好脸,软硬兼施。司机和我斗,能得到什么好处?他什么也得不到。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做对自己无利可图的事情,是不会做的,应该用微笑去迎接他。后来,我便知道了,原来他的笑里藏刀,是在琢磨着怎么把我除掉。例如,他后来建议我吃一个苹果,这是成年人和年轻人的另一种比较。司机多半是想趁我下车拿苹果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考虑的是司机不能开这么快了,这是思想上的差距。
剧情继续推进,中间有个小细节是我搭上了司机的肩膀,司机把我搭在了肩膀上,向我诉说他的爱情故事。成熟的成年人和年轻人不能穿同一条内裤,这个司机给人一种司机善变、灵活、狡猾的感觉,而我则是懵懂无知、纯洁天真。同样的变化,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又能营造出不一样的感觉。两个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角色,显得非常出彩。
终于,高潮来了,车子又抛锚了。这次司机也修不了了,两人等待救援。这时,我有了不一样的心态。我心里想的是找旅馆,司机却不动声色地做着广播体操。后来,路上来了一群家伙,苹果被抢了,我被打了,然后书包也被司机抢走了。
司机的态度很有意思,不以为意,甚至越来越开心,最后笑着就走了。那么毫无疑问,司机这个角色是最值得塑造的,他狡猾,有城府,出人意料,甚至有魔力。他对我的态度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关心老乡拆自己的车?他给村里的老乡打过电话了吗?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司机的车坏了,坏的不能再坏了,修不了,于是叫老乡帮忙运苹果,代价是把车拆了。
从头到尾,只有我不知道,被彻底蒙在鼓里,被司机算计好了。反差再次形成,司机终于笑着离开了,我只能坐在拆开的驾驶室里瑟瑟发抖,把驾驶室当成了旅馆。我甚至觉得,能住的烂货车,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毫无疑问,我长大了,见识了人性,明白了这不过是社会的冰山一角。文章的最后,我想起了爸爸帮我收拾行李的情景。他的一言一行,似乎都预料到了我的结局。综上所述,司机的形象与我相映成趣,表达了我成长的主题,而父亲形象短暂却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