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究竟择什么?
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今社会,父母为孩子计深远,就首先计教育。教育计深远,就是择校。谈到择校,就触痛很多父母的心。那么,择校究竟择什么?如何给孩子择校?可能就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
家长们择校的初心,就是希望孩子能成为国之栋梁,社会精英。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块布料,学校比作裁缝的话,那么,家长就是希望裁缝把他们手中这块质地不一的布料,用最少的浪费,尽最大可能做成一件最漂亮,最适宜的时装成品。
但是,在哪儿去找这样的裁缝呢?布料世间只此一匹,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呢?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作为教育系统外的人士,怎么来判断呢?笔者教你一个“三看”的办法。所谓“三看”,就是看校长,看孩子、看老师。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他的思想决定学校的方向,他的管理决定学校的品位。
看校长,首先要看他是如何处理“育人”和“育才”这两个问题的。处理“育人”和“育才”的关系,就是这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核所在。如果以“育人”为要,“育才”次之,那么这个校长管理的学校就侧重于“素质教育”;如果以“育才”为主,以“育人”辅,那么就侧重于“应试教育”。“德才”兼重而且教育效果好的学习,目前可能很难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大对手,可能还会竞争纠结下去。毕竟,中考、高考这两大考还在这里,哪个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两考”中取得胜利?哪个学校不是用这两考来推广知名度呢?即使小升初没有所谓的“考”,但是,小升初的择校,早就是暗潮汹涌,谁能说它于“两考”没关系?由此看来,“德” “才”兼备在实际教育中很难协调。
在现实的教育竞争中,往往“才”占优势,但是,能够以“才”取胜的人是少数。所以,教育的眼光,不仅要掂量孩子的“才”,而且更重要的,笔者更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德”,只有“德”才能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甚至“德”影响到人生幸福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才”与“德”相比而言,“德”占优势了。
你说,我不懂什么“德”“才”兼备,校长也很“难”看。那么学校究竟好不好?真的还判断不了。那就直接看这学校的学生吧。他们就是你观察这所学校的窗口。
比如,你可以看看孩子周一到周五的着装,如果每天都要求穿,而且校服、校裤、校牌、红领巾(初中生就没有)四样缺一不可,那么学校或班级的管理就是严谨的,一所学生的着装都规范不了的学校,很难说它是一所管理规范的学校。
再比如说,看看孩子的书包。看看书籍是否干净整齐,里面是否有不该学生带的东西,一个乱七八糟,什么该带的不该带的都有的书包,很难说明这所学校的的管理是细致的。我们还可以看看孩子的作业和笔记,看看老师的批改笔记,不管孩子成绩好与不好,老师的批改笔记,泄露了学校教育现场的秘密。
看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问,问孩子班级有些什么规定?学校有什么校规?包括坐、站、走、说等方方面面。在小学,不注重这些细节管理的学校,很难说它是一所重视“德”的培养的学校。
孩子就是观察学校管理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上,通过你的看、听、想,你就会知道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效果。孩子,是诚实最喜欢的人群。
选择哪所学校,就去看这所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是可以参考的。虽然学生行为极具个别性,又受家庭教育影响最深刻,但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斧凿痕迹还是有迹可循的。
现在教育资源紧张,私立学校收费较贵,对于大多数平凡家庭而言,可能还是倾向选择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收生,都是按户口划招生片区,如果跨区域读书,还得找相关人士活动活动,当然这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人所谓的择校,也是只是被动“择校”。由此看来,择校竞争最大的,就是择老师。那么什么样的老师,值得大家去竞争选择呢?所以,择校第三看,就是看老师。
老师讲究个人形象(当然不是以貌取人),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的衣着审美的教育;老师慈眉善目,宽容大度,孩子就会近距离感受到善良的温暖;老师积极努力,勤奋刻苦,孩子也没有理由懒惰敷衍;老师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孩子成长路上就多了一缕春风......反之,如果老师衣着邋遢,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会轻浮;如果老师凶神恶煞,睚眦必报,孩子就可能会小肚鸡肠,战战兢兢;如果老师懒惰消极怕苦怕累,孩子怎么体会到积极和勤奋带来的乐趣呢?如果老师粗暴短视,孩子怎么也不会觉得班级能带给他快乐和爱,没有爱和快乐的教育,就不是学校,而是工厂。
老师,才是离孩子最近的教育。选择一个正能量的老师在孩子身边,就仿佛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找到一个天使来保驾护航。
教育的灵魂在老师,与其择校,那还不如去择老师。一所优秀的学校,可能有优秀的老师,一所看起来不那么优秀的学校,未必就没有优秀的老师。
与其择校,不如就择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