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即将出现的“分离焦虑”做好了准备,什么时候出现,会有什么表现,要如何应对,书上都写了。有一条关于跟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分别的忠告:妈妈说了再见就马上离开,不要来来回回,这样对孩子来说就真的很难告别了。
我当时觉得,这有什么难的,肯定可以做到。
但是今天第一天上班,我就体会到了,这真的不容易。
当我把儿子交给奶奶时,他就开始大哭,一个劲向我伸手。我假装换衣服出门很平静,其实心里很乱很难受,很想再抱抱他,可是我知道这样会更难放开。最后狠狠心跟他说再见,说完就马上出门了。
看书能解决许多问题,但也有很多事情只有实际遇到才知道厉害,比如分离焦虑。我以为的“依赖妈妈”就是相比其他人会更喜欢妈妈在身边,但实际这个喜欢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分离焦虑的起因说起来很容易,就是因为孩子长大了,会分辨谁是主要照顾他的人,但客体永存的概念又不完善,所以会害怕这个人离开。
但是从感情上,站在成人的角度,又似乎很难理解,毕竟我经常陪着你,每天都离开了又回来,怎么就是不能明白,反而表现出让人难以理解的焦虑呢?比如我今晚回家后,就一直要我抱,玩也只肯伸出一只手,因为另一只手要抓着妈妈。
可是不管怎么难以理解,孩子的感情是真实的,换到他的角度:我已经拼尽全力想留住你,可是你还是从我眼前消失了,这对孩子来说,该有多痛苦多无力?
突然想到知乎被邀请回答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努力,努力的意义何在?
我自认为还算一个努力的人,但总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想我有了答案:因为对“无力”的恐惧。
每个人都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刻,不管你是碌碌无为还是位高权重,嗷嗷待哺还是正值壮年,正如我年幼的儿子,已经开始体会这一点。但我们也很清楚,如果我们的无能为力本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可控,我们会无比懊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努力。
所以,我努力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让我在乎的事情更多变成可控,让原本可控的事情可以发展的更好。
我的努力看起来似乎有些被动,甚至不符合我一贯的说法:追求更好的自己。但这其实更符合人类进化的机制——趋利避害。更好的自己只是努力必然会获得的一样成就,不必夸大为终极目标,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为了给家人更大的房子,都可以成为我们普通人努力的意义。
就像职业不分贵贱,努力的意义也不分大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所期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