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哇哇大哭,估计每一位做家长的都遇到过。
还记得印象最深那一次时候的场景吗?
当时:
您的想法是什么?
感受是什么?
您的应对行动又是什么呢?
效果又如何呢?
欢迎大家在文末积极留言,将会选取典型案例,大家做深度回应与解析。
常见的“应对方式”有:
1. 转移注意力:拿东西哄。
内心戏:我给你喜欢的奖励,然后你就可以不哭了!
2. 恐吓、威胁:你再哭,我就. . . . . .
内心戏:你怕不怕?怕了是吧,然后就可以不哭了!
3. 着急问原因: 盯着孩子问 “为什么哭?“”宝贝,你怎么了?”
内心戏:赶紧说,说出来我帮你解决,然后就可以不哭了!
目的只有一个:你不要再哭了。
01 为什么受不了孩子哭
孩子的哭 引发了父母内心的痛苦。
自责:
孩子哭了,一定是我这个当妈/爸的哪里没做好。
(认知偏差:非黑即白。孩子哭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哭也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情绪表达。)
感觉真糟糕,我就是个失败的妈妈/爸爸!
(认知偏差: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情况的了解,使人陷于情绪不良而不能自拔。)
羞愧:担心别人说“这个人怎么当妈/爸的,怎么连个孩子都管不好?”
(认知偏差:任意推断。你不是别人,你怎么知道别人怎么想?)
焦虑:这么件小事就搞不定了,以后还得了?!
(认知偏差:过度引申。孩子哭,只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愤怒: 恨自己,在外受领导气,回来还搞不定你个小兔崽子!
(踢猫效应: 把孩子当作了“权力之争”的对象。其实这根本两码事嘛!)
孩子的哭引发了父母内心的痛苦,父母不想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于是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去“消音”,因为这个时候 孩子的哭声就是父母的心理应激源,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孩子不哭。
02 孩子为什么要哭
01. 哭的原因
在还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年龄,孩子面对生气、伤心、难过、嫉妒、不舍之类他们也分不清说不明的情绪的时候,他们的表达方式就是哭。
哭只是他们对心里感受的一种表达。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02. 哭的作用
哭,可以将堆积在内心的负面情绪疏泄出去。
虽然它们无影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产生于内心,存在于躯体。无法用理性去消除它,也无法假装视而不见。忽视和压抑只会让它在身体里埋藏得更深,无声无息地影响你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甚至在身体上有所反应,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症。
哭,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情商。
孩子通过体验丰富的情绪经验,情绪的感知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温暖的人。
03 “不许哭”对孩子的影响
不被允许的泪水,会将那些情绪和感受一点点都积累在身体里,下次孩子可能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勾起这些情绪,大哭大闹。
如果孩子总是爱哭、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其实,是因为之前的情绪没有处理好,那些委屈、愤怒、恐惧、不安全感、挫败感又被触动、激发了出来。
简单、粗暴地把情绪压制住,让孩子错失了体验情绪的经验,消弱对情绪的感知能力,而积压在体内的情绪也可能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打人、摔东西等更为激烈的行为。
情绪感知能力是情商的基础,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些人让人感觉很舒服,说话总是能说到你心坎里。也有一些人没眼力劲,别人伤心难过,他还一个劲地说着自己开心的事。这其实就是情绪感知能力的差异。
03 如何科学地应对孩子哭
01. 自我情绪平复
首先在我们的心里,要去接受“孩子哭”的行为,只有我们接受了,我们才会有耐心去引导孩子。
虽然有些“陈词滥调“,但遇到事情,还是需要 ”深-呼-吸”。
正面管教中的“积极暂停”十分好用,可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自己先平复一下情绪。
02.处理情绪,而不是事件
曾参加过一个活动:父母被问到 “会如何处理孩子哭” 的问题时:
当不面对具体事情时,父母会想到很多很好的安慰情绪的方法:抱抱、安抚、拍拍背。
当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大部分父母就都集中在事件本身:各种讲道理。
这是我们经常进入的误区:把情绪和事件混为一谈,试图通过处理事情来安抚情绪。
所以,我们要记住:要解决的是情绪,要懂得共情。
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批评、制止,不要试图让他从情绪中转移出来。
而是:身体与孩子建立起链接(拥抱,或是牵手等),感同身受地去倾听,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听到的一切,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
有妈妈可能要问,我接纳了、理解了、共情了,可是孩子还哭怎么办?
我只能说:我们大人真是太功利了,想想我们要是考试考不好,丢了心爱的东西,心情能一下子好起来吗?
共情,是让孩子知道:
在TA感觉糟糕的时候,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关心;
当他感觉乱成一团的时候有爸爸妈妈和你共度难关.
在接纳和认可中,他体验了自己的整个情绪,而父母安慰他的方式也会被他习得用来安慰别人。
03.探究原因,划清界限
或许有人会说:事情总还是要解决的吧?
其实并不一定。
对于较小的孩子,有时候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转身就能够快乐地玩耍了;
对于较大的孩子,作为家长,也要不断审视,自己定的规则是否必要与合理。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父母的坚持就是不合理的,那么不妥协就是强权,讲道理就是讲歪理(还不自知)。
比如:在孩子物权意识萌芽的阶段强迫孩子分享还振振有词。
如果一件事情父母本身坚持是有真正道理的,那么我们要把道理以孩子能够理解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自然会遵从(除非因为亲子关系斗争史比较长,孩子已经无条件逆反了)。
孩子遵从的不是他人的意愿,而是事物的自然规律,人天生能够内化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但对他人的(强烈)意愿则天然排斥。
亲子关系的核心,无非是通情和达理,而情和理又往往是合二为一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所谓社会规则,其实也不外乎情理,而很多父母却让孩子只是生硬的执行,这就是背算术规则跟理解算术原理的区别。
据说,最好的爱情是“我看见你,我懂得你”,其实,这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永远的渴望。
而哭泣,就是这种渴望的激烈表达:请你看到我!我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你的拥抱!
所以,当孩子哭泣,我们要学会透过一时一事,看到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告诉他:我看到了,我理解你,我在你身边。
每个哭泣的孩子,都需要一个温柔的拥抱。
放下心,让孩子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您会收获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