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实这又是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因为他的无题诗实在是有点多,所以我们才会在后面用上首句来进行区别,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李商隐并没有把创作这些作品当做了不得的事情来对待,纯粹是情到深处,自然流淌罢了。
写诗这回事,不当回事就能成大事。
平仄格律
晚唐格律诗已经成熟,所以诗人们的作品很少再有“半律体”存在,一般都是合律的,而格律并没有限制这些才子们的诗意表达,照样文采飞扬,或浪漫、或幽怨,秉承盛唐遗风。
大家不爱平仄格律没关系,但是不要说格律限制表达。
真的,它限制的只是你的表达。
根据格律关系,首联首句第二字定“起”,末字定是否入韵。我们看李商隐这首《无题》的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第二字为“是”,所以是仄起,收尾是“踪”,所以是平收,也就是仄起入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几处“一、三”非关键位置有平仄变化之外,“二四六”位置的平仄是严格合律的。
合律不难,难在精工。
李商隐的精工在哪?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三五不论”位置的平仄便宜处理,但是对句一定是相反的。这一特色我们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所谓“一三五不论”,在他这里,就不仅仅是不论,而是出句不论,化了平仄,对句一定会化回来,保证出对句的平仄严格相对。
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出句首字不论,是“平仄平平仄仄平”,那么对句同样首字变化,“仄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四句同样如此。
这不是巧合。
颈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出句第三字平仄变化,“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的第三字同样发生了变化:“平平平仄仄平平”。
精工在哪?细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