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目当中的宜居城市标准是什么呢?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
从最近看到的新闻和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事,让我重新定义了“宜居城市”。
前段时间,在网上有一封写得歪歪扭扭、只有114个字的来自东莞图书馆读者的临别留言。
内容如下:“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我也要选择回乡了,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记……”
其作者叫吴桂春,54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因为疫情的原因,他要离开东莞回乡,他怀着不舍和无奈,把陪了自己十来年的读者证退回给图书馆,并写下那则留言。
这封留言一经发出感动了千万网友,东莞相关部门也当即取消休假,帮他寻找新工作。在各界努力下,吴先生找到工作啦!可以继续留在东莞,可以继续去东莞图书馆阅览。
吴桂春说自己虽然文化不高,却喜欢看书,但买书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2008年,他在同事的介绍下,第一次走进东莞图书馆,“很多书,免费看,而且环境好”。
他说,看书让他增长知识,让他性格变得平稳,让他看事情的眼光更加长远。
吴桂春还说,他曾经辗转过多个城市,最终在东莞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城市的浮躁,快节奏生活,催人转得像小陀螺一样。有了这座公共图书馆,给冰冷的城市添加了一丝温暖与人情。在这里,不分高低贵贱,不问户口积分,没有强制消费,不会遭遇歧视白眼,可以和其他市民平起平坐,享用城市公共资源,获取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由此可见,吴桂春舍不得的不止是一张读者卡,也不止是一座东莞图书馆,更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万般眷恋。
说到我本人,有一天上班换乘地铁时,我冷不防地被人从后面推倒,瞬间呈"大字"型趴在地上,物品从敞开袋口的购物袋里跳出,洒落一地,正当我担心蜂蛹的人们会踩在我身上时,在左右分别有两只有力的臂膀把我扶起。随后,工作人员赶来,询问后,带我到办公区域,帮我清理伤口上的沙粒、消毒、包扎。虽然伤口火辣火辣的痛,但这些有温度的人早已用他们的善举替我消融。
顿时,我感觉广州是一个很温暖的城市。他的温暖来自于一座城市的人所传递的元素。流动时代,我们已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城市的宜人“温度”,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人”。
城市的功能再多,最根本的还是为其中的人提供温暖的回忆与幸福的感受,所以一座城市的情感定位要远远重于其他,这样才能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样才能成为宜居城市。
综上所述,大家对于宜居城市这个概念是否明确一些呢?
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回答,在我的答案里,宜居城市应根植精神之美,体现于人文之美。宜居城市需要有温度,而城市的温度来自于她带给我们的温柔和善意,以及那些微小而又确实的幸福与满足。
城市一旦有了温度,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才能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