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了解了 行动管理里的一些基本概念澄清 后,我来说说沪江上的课程给我带来的一万点冲击,关于日计划我的心理表征又升级了,刻意练习的感觉真好。
一、Before
(1)、工具层面
正经八百的开始做日计划是从去年2月份古典老师的100天三件事训练营开始。工具大概经历了以下的变迁:
1.第一阶段:用HOBO手账的方式写,发现每天会写到重复的内容,比如说每天都会写到那几个字:今天三件事、小确幸、感想。有没有什么省力的方式呢?刻印章的话,有点繁琐。
2.第二阶段:过年放假期间,把永锡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回顾一遍,采用永锡老师晨间日记的形式感觉有点酷炫,所以就在印象笔记上调整了晨间日记的模板,符合每天三件的格式。
我每天在朋友圈以晨间日记九宫格的方式来打卡,从2016年2月9日持续到8月31日,有200天的时间。
3.第三阶段:后来9月和10月在太阳青蛙群里面和医馆的小伙伴一起打卡,方便整个行政部门的工作衔接,这两个月用的是橙子学院服务号内嵌的打卡小系统。
4.第四阶段:2016年11月和12月回归九宫格打卡。12月份在晨间日记模板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每天玛雅能量和每天抽卡、天使数字等内容的记录。
5.第五阶段:2016年12月医馆开始搬家起,我的日计划销声匿迹了。。。
这近一年的打卡时间内,晨间日记的模板也会根据当月的具体情况会有调整,9个格子的主题一直有变化,其实这都是一份财富经验啊。
(2)方法论和规律层面
想想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入时间管理的坑的呢?是从大四那年知道有手账这个事情之后,毕业后的前两年一直想提高自己的效率多做一些事情,那时候时间管理还是小众领域,有名的资源有小强、墨迹、永锡老师这些人的博客或微博。
从工具入手有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没有掌握理论方法的时候,容易变成工具控,或者想当然的认为“这个工具不好用”“那个工具不好用”。
反思过去的几年,做时间管理这件事情的契机往往是什么,是因为我开始焦虑了,我开始觉得时间不够用、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时候。
可以看到,我想要时间管理来缓解我的焦虑,然并卵,反而我越学觉得越焦虑。那时,我都是一时兴起,觉得很有意思,然后遇到问题就放弃了,放弃反思。
甚至我接触到一些新的认知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这个时间管理到底靠不靠谱?时间是艺术还有时间是金钱,到底哪个老师说的对呢?在时间管理圈子之外的人(特别是身心灵圈子))一听说你做计划,还会被不理解一番,他们说你要活在当下,做什么目标,做什么计划。
听了永澄老师的掌控每一天之后,我知道了,我做计划做目标没有效果,不是因为这个理论或者方法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
不是工具不好用,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用工具。不是方法有问题,而是自己只看到了树叶而没看到方法论的本质。
二、After
(1)、工具层面
采用新的工具Doit.im来制定自己的日计划,执行了两天,感觉一个和之前三件事情最特别的地方是,以前写三件事情是没事找事,想到什么做什么,缺少了收集的步骤,或者说收集都放到一天了,怎么可能做的完呢。另外,三件事的事可能不是做最重要的事情,也没有根据当天的可支配时间合理安排,只要想到什么就一股脑写上去了,变相地让九宫格来承担收集箱的作用。
(2)方法论和规律层面
日计划的目的:聚焦到某个时刻,活在当下
我一直错误的以为做计划是为了未来。我也一直活在未来里,可惜不是,日计划是为了活好每一天!
将近4个小时的课程,听了两遍,我想这句话是最冲击我信念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要做日计划呢?我们是从大处着眼(目标期待愿景),同时为了落地目标,我们要小处着手干丫的!怎么小处着手?日计划啊,从确定日计划的流程中,你会清晰地明白,日计划要根据你当下的状态、精力、所处的环境选择所作的事情。
你身体欠佳,不在状态,好,那就去做一些让自己不太累或者轻松的小事情。日计划的执行会根据当下灵活调整所要做的事情。按照日程表,明确规定几点开始写PPT,几点结束方案策划,那不叫做日计划,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
你看,原来,我一直误会了日计划。日计划,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三、启示
1.方法论想要落实必须要有工具
反思到个事情,不管是课程开发还是自我学习,如果想要有效果,道术器用四个层次缺一不可。只有方法没有工具,方法论没有办法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只有方法论,不追溯源头大树的根,容易在方法论里面迷失,认知深度尚浅。
所以未来的学习要分析出我学的是哪一个 层面的东西,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征。
2.目标管理和行动管理分不开
行动管理和目标管理是相交的关系,行动管理的下一步行动、项目、目标要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衔接起来。要不然可能你每天做事情,但最后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实现不了你的年度目标。
那这些每天的忙碌都是没有效果的忙,看起来自己感动自己的努力而已。记得,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行动第一层的指导方向来自于目标管理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