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学习了12岁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对应。从婴儿期安全感的建立,到幼儿期新鲜感的建立,学龄前期归属感的建立,再到学龄期价值感的建立。对应的学习能力信任与疑惑,自主与羞愧,主动与内疚,自信与自卑。每一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不同举动会给孩子完成完全不一样的影响。
回想自己的生活中,反面的示范比比皆是,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完成怎样的影响。除此之外,即使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可能有问题,但是在那样的情景下,我们可能也会由于习惯而采取不好的应对方式。我们需要学习,更需要的是作用我们所学的东西去实践,去改变。
在“家庭教育的七大冲突”中我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一个“度”上。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的呵护和引导,但这个度最难把握的。没有给予到及时的关心和保护会出问题,过度地干预同样会出问题。作为教师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吧!既不能过度干预,扼杀了学生成长的机会,也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在何老师的讲课中举的几个例子都让我们赞叹不已,赞叹于何老师的智慧,赞叹于何老师的专业。但是,我们看到的毕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微镜头,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我们要想把学到的理论只是融会贯通于实际生活中还需要不停地修炼。
问题: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现在读高中了,但他把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网络游戏,极少与外界沟通,甚至是自己的家人。他认为自己没有朋友,特别敏感,容易发怒,甚至思想有些极端。家长很担心孩子,但又不知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处理比较好?
雷坪中心校 曹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