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说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向我们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强调了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类要重新审视“人”与“青山”的关系,只有做到人山两不负,才能携手共游天地间。
坚持绿色发展,牢牢把握“主旋律”。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这番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无论是安吉余村旧貌换新颜,还是熊耳山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都印证了这一点。伴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只有践行“绿色”这一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书写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
完善奖惩制度,灵活唱好“高低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全、执行不力有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构建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宣传,抓好正反面典型,该奖的奖,该罚的罚,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相信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发动群众参与,合力奏响“最强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它的建成与维护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行动。溯古追今,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华民族追求永续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理念不断更新。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让这些科学发展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息息相关,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行动起来,带领广大群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不负自然,和谐共生,让绿水青山带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