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各位,假如有人问你借钱,你会怎么做呢?像我这么简单又热心肠的人,会第一时间打开支付宝,把花呗的开通方式截图发给他,当然我也考虑到了,他的花呗额度可能不够,所以我还后备了京东白条、360借呗和信用卡销售的电话。毕竟,我就是这么简单又热心肠。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在我的心里,有一本账本。在这个账本里,我给每个人划分一个额度。假如我有十万块,这个人是我表哥,虽然我们几年都没说过一句话,但毕竟血浓于水,他可以问我借一半;这个人是我发小,我们认识十年了,也可以给他借一半,绝对不是因为他是富二代;那个人是我们班学渣,看这个面相就没出息,那只能借一丢丢。就这样,用一个账本给自己的身边划分了亲疏。
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姐姐。她有一米七,长得像关晓彤,这样一个大美女居然能和我成为好朋友,我那个激动呀,虽然我们认识的时间不久,但是她在我账本里的地位噌噌噌,和15年的房价一样,翻倍涨。有一天她突然和我说,借我20块,我去买包烟。这必须给啊,我掏钱给她的速度和那年抢着买房的人一样快。可是过了好多天,她还钱的动静就和烂尾的楼一样。我忍不住问她:那个,上次你买烟的20块,什么时候可以还给我啊?什么?关晓彤一脸震惊:你这个小妹妹,连20块都要人还哦。我一下子脸就红了:原来,20块还没有达到催人还钱的标准。后来,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帮她带个饭,帮她买包烟,帮她打个车,超市一起买东西帮她结个账,我分不清我这是算“请客”,还是算“借钱”,我更加分不清我是因为和她关系特别亲密才会这么做,还是这就是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我只知道,她在我账本里的地位,就和今年的房价一样,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去买糖水喝,结账的时候,店主老奶奶说,只收现金。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尴尬,我们在老奶奶笑眯眯的注视中,在身上到处乱摸,寻宝一样把现金一张张找出来,可全身都找遍了,最后还差一块钱,我们陷入了沉默,气氛变得更尴尬了。最后是老奶奶很和气的说:没事,你们下次来补上这一块钱就好了。我松了一口气,这句话在我听起来就是:这一块钱就算了。这年头,谁还在乎这一块钱呢?没想到刚出店门,我朋友就说她要去取个钱。我很诧异:你不会是想回去给这一块钱吧?
”当然要去还啊。”
“现在谁还在乎一块钱呀。”
“不在乎,就可以不用还的吗?”
我看着她那认真又坚持的样子,突然发现我今天这一脸震惊的样子,和那天小姐姐一模一样,都用自己心里一套默认的标准去套用别人。但其实,人际交往间哪有什么规定,多少钱才应该还。还,或者不还,在于你心中的那杆秤,它的名字叫做责任。有责任心的人,比如我后面这个朋友,哪怕只有一块钱,都会放在心里;而没有责任心的人,比如我之前的那个姐姐,多少钱才能是她心中一个可以让还钱的标准呢?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账本。我不再用血缘关系,或者认识先后顺序,或者你光鲜亮丽的人设去划分一个亲疏,而是用我观察到的责任心。当我这么去做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开始明白,哪一些人虽然平时交流不多,但是可以真心交付;哪一些人虽然看起来和蔼可亲,但是千万不能交往过深。我开始把精力聚焦于我真心想维系的朋友,减少很多在我看来无效的社交。我开始很勇敢的对很多人的要求说不,开始坚持自己的原则。少了那些让我模糊的边界,我的人际交往变得简单而又纯粹。
后来,当这个姐姐再100、500这样问我借零钱的时候,我把支付宝花呗的开通方式截图给了她,并且告诉她说,不用谢,毕竟,我就是这么简单又热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