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之夜,阖家团圆!
先生反而心情不好,只他自己回老家了,我们等十一再回去,他恐怕又想去世父母了。他回到家就开始看哪都不顺眼,我忙着做饭不理他,刚买回来的米,要他装进收纳盒里,他不动,小儿子就开始忙活。“哗”糯米洒一地,爸爸就训孩子,小儿子知道自己闯祸了,也不吭声,一点点的收糯米。
我对小儿子说:“儿子,你是想帮忙?”“嗯。”“闯祸了?”“嗯”“儿子是好心,妈妈看到了,你不必难过。”爸爸和儿子都没说话。
把饭做完,我又和爸爸谈,让他不要用情绪说话,他不过是因为大儿子没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了才不爽的,却不能正确的释放情绪,看一家人都不顺眼。
其实,如果爸爸和孩子如果提前做了约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出了状况换一个方法处理也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教育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要处理好所有家人的情绪也不太容易。
家人越多,育儿的阻力就越大,因为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爷爷奶奶,都可能会对你的育儿方法提出意见。特别是老一辈的人,他们更会发表育儿的一些经验之谈,也常常会用他们那个年代的标准来教育你的孩子。这很常见,但也不容忽视。几十年前的育儿方法不一定适合现今的社会,毕竟价值观、舆论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果你是请人帮忙照看孩子,那么你就要努力保证“约法三章”的持续性。具体方法类似于前文讲的“学校联系法”:孩子被其他人照看时,你可以选择一两种希望孩子完成的任务;等你回家之后,再根据你先前制定的规矩,从照看人那里获得一份关于孩子行为的简要报告;然后根据你设定的后果,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奖罚。这样,不管是谁照看孩子,你都可以在事后执行合理的后果,以提升孩子的自我约束力,这样孩子更容易遵守规矩。
————《这样定规矩孩子不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