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詹那的《做更自信的自己:一门关于自信的积极心理学》之前有读过,日子久了今天又重新在京东阅读上翻阅了一遍,莫名的被“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触动了。
做你自己,并且不要尝试去改变其他人。
01
小学的时候,我总是邻居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体育好、三道杠,不知不觉的我就成了别人,失去了自己。当时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享受着小伙伴们的崇拜与大人们的赞誉,父母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会为了些许的虚荣心记恨某位老师改卷子太严格,言语讽刺某位同学考的好只是运气好。那个时候,我真的是自信爆棚,不管什么事都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有种自己无所不知的感觉。记得有一次,一位初中的学长再向一位小学的师兄炫耀1能不能减2的问题,在小学生的知识范畴内,1是不能减2的,当时的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学长见过路过就说“我不跟你争,你没学过,不信,你问小明,他肯定知道”,一头雾水的我只好装着懂的样子,随声附和着说“可以减的”,学长补充到“看吧,小明都说可以减,等你学了负数就知道了”,我依然装作什么都懂的样子,点了点头,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其实我是不知道负数是什么东西的。
02
进入中学,我不再是那个学习永远第一的孩子了,长久以来的优越感渐渐淡去,自信逐渐变成了自卑,特别是到高中以后,我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朋友也只局限在家住在一起经常一同上学的几个人了。自信和自卑这对兄弟,真的是此消彼长、势不两立的,随着自卑的加剧,自信一点点离我远去。
03
不自信的性格伴随了二十多年,以至于在大学的选择、择业、择偶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每每感叹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没有勇气去改变,前怕狼后怕虎的,生活数十年如一日的在一条轨道上前行,似乎终点站的样子都会清晰的出现在眼前。
04
多年以来,心血来潮的想要改变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总是在改变的数天甚至数小时内败下阵来,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真实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想要做别人眼里最好的人,总是忽略自己内心的需求,总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懦弱,总是有太多的总是,太多的借口,一次次的被自己打败。
一旦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将比你想象的更加自信。这种自信是永远不会被打消的。
05
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思考过,也没有想过去思考,直到再次翻到书里的这句话,心里一阵说不出的感觉扑通扑通的跳了出来,是呀,我是什么样的人呀?我现在的生活、我住的地方、我怎样生活、和谁一起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我自己默许的一次次随机事件造成的必然结果吗?
正视自己,才能有所改变,正视自己,才能找回多年前丢失的自信。一切从认清自己开始,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能追随任何人的脚步。我必须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