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鉴,启迪人生,最近我读《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颇有种醍醐灌顶的快意,之前纠结于心的几个问题,都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史,是把自己带到更广阔的视角,历史视角,宇宙视角,去旁观当下的问题。
相比童年时期就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的左宗棠,曾国藩真的是天资平庸得不能再平庸了。他整整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才中了秀才。又一年,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可以说是大器晚成。
这样一个天资平庸的人,过上了开挂人生,达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自律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终其一生,曾国藩都在不断自我反思,自我砥砺,改变缺点,不断增长本领。能坚持三十余年高度自律的曾国藩,靠的就是连小学生都会的一件事:写日记。
在30岁那一年,曾国藩就立下了要学做圣人的人生目标,从此开始每天写日记,刚开始写日记都是流水账,后来逐渐完善了写日记的方式:
1、通过写日课,全面改造自己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
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青年曾国藩身上有三大缺点:
性情浮躁,坐不住;
傲慢自大,修养不佳;
与人交往虚伪不实,容易言不由衷。
他的自我改造,就从这三点入手。
曾国藩是个爱热闹的人,每天都要出去玩,今天这个朋友母亲过生日,明天那个朋友孩子满月,总有赴不完的饭局,凑不尽的热闹。有时候玩到夜里,曾国藩回到家打开日记本,懊悔不已,为自己没能完成日课而焦虑。
一天,朋友叫他去下棋,下完一盘,他又站着看了一盘,朋友又留他吃饭,他心里天人交战,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婉言谢绝,回到家继续日课。
正是有了每天写日记反思,曾国藩的头顶好像时刻悬了条鞭子,提醒自己学做圣人的远大目标。
2、借助外力,鞭策自己
为了得到约束,曾国藩还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
正如曾国藩自己说的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挟持,能进不能退也。”
也就是说,亲朋好友看了我的日记,纷纷鞭策我,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现存的曾国藩日记上,还有当时朋友们的批语。比如倭仁的批语:
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
曾国藩看到批复后,为之悚然汗出,感叹“安得此药石之言”。 在此后的漫长一生里,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在战事中,他仍日记不辍,并且抄成副本,寄回家中,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们阅读。
3、坚持不懈
年轻时的曾国藩爱凑热闹,坐不住,没有恒心。经过无数次反复较量,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他总结说: 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在几十年如一日,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
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曾国藩一生朋友如云,而且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他事业的成功,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善于用人的成功,他对朋友的帮助,对学生的提携不遗余力。
英国历史学家包耳格曾经说:
“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他可能已经成为皇帝。”
话虽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的日记整整写了30多年,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日记,才让我们这些后人知道,原来天资平庸,也可以通过自律让自己脱胎换骨。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我想,很多人觉得自律太难,写日记没用,多半就是因为太着急了。
你好,我是若辰,每天阅读纸质书,每天写作,陪你读更多好书,看更广阔的世界。欢迎添加我的微信:daodao7682 (请备注:简书)
——END——
相关文章链接:
书评文章:
其他个人成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