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的问答

公元七二七年,年轻的李白来到湖北安陆,一脚踏进秀丽的碧山(白兆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

这里山峦叠翠,花树如仙,甘泉清冽、鸟语低回……

春天,满山的花树盛放,桃林灿烂,美至忘俗;红瘁的花瓣浮于水面,一大片随潺潺的山溪清澈流远。……恍惚间,他似回到了仙乡来处。

碧山,相传是真武大帝居止清修的所在。真武本是净乐国王的太子,舍弃富贵,虔心真修,跨越东海来到中原。见碧山秀丽,于是隐居于此修道,后来再迁至武当,于四十二岁时白日飞升。

这里处处是仙家遗迹,天地留下的至理。

李白起了停伫之念。

明 蓝瑛《仿古山水册》

他读书,访胜,写下一首首的诗篇,时日悠然地渡过,不觉就过了十年。

他娶了娴雅的妻子,结识了一生中最钦慕的好友——孟浩然。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李白写下了《山中问答》一诗: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你问我为什么居留在碧山?

我笑着不回答,心里自乐悠闲。

看那桃花随着流水悠然深远地流去呀,

这里是另一个天地,不同于人们所在的世界。

全诗模拟一个问答:一个年纪轻轻,才华洋溢的男人,怎能心如止水,久居于山林之中,过着漫长而无味的半隐居生活呢?

诗中什么也没有说,却什么都回答了。

诗人的“笑而不答”,其实已将最真的心意道尽;那桃花流水,心中的闲适,看去最没有价值的事物,却是人世间最缺乏的事物呀。

“窅然”,是深远的意思;如同流水如此的悠远,诗人的微笑也深远。“自闲”,只有舍尽了一切,才能如此明澈清闲。

碧山之中,无名无利,无有繁华。

《春夜宴桃李园图》,取材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别名《春夜宴桃李园序》),清代冷枚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晋太元中,一位武陵的渔夫无心闯进了桃林深处,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所在。这儿风景如画,人们祥和善良,只可惜他舍不下原来的居地,暂别离去。渔夫辞别时,桃源中人仅嘱托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些先秦隐士不想让人们找到自己,谦和地说,“这里没有什么值得告诉外人的东西呀!”

渔夫返回热闹繁华的家园,再回头,却怎么也寻访不得了。

李白自幼学道,一直在寻访着回归的途径……现在桃林就在眼前。

“桃花流水窅然去”,李白看着桃林之美,流水悠悠,已过尽了无数年头;而这些灿烂一时的花朵,最终都被流水洗尽带走……

“不足”,或许不只是桃源中人的谦词吧,而是对于世间人们而言,桃源深处之美,根本就是说也无用,说了也不会明白的。

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呢?诗人笑了笑:“别有天地非人间”。

世人所追求的,碧山中都没有,然而修炼人所拥有的,却是世人想要,也要不到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