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五年级女生,纠结要不要加入我的笔友会。
纠结的原因是——她喜欢用写信的方式跟我交朋友,但又不确定自己能否坚持下去。
三年前,首次招募笔友时,我定下了两条招募标准:第一,愿意坚持;第二,善于思考。
直到现在,这两条标准,依然未变!
先说思考。
很简单,写作是思考的呈现。对一个不爱思考的人来说,写作就是一种折磨。
我不想、不愿、也不能成为孩子们备受折磨的导火索。
再谈坚持。
尽管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能坚持下来,但“能不能”和“愿不愿”却是两码事儿——如果“不愿”,肯定“不能”;只有“心甘情愿”,才有机会“皆有可能”。
所以,我希望跟自己通信的孩子,一定要发自肺腑地愿意坚持。——我吃了太多太多半途而废的苦,真心不想看到孩子们重蹈自己的覆辙。
我半途而废的事情有哪些?
读姚雪垠的《李自成》,第1卷都没读完就搁置了;
早起晨跑,只坚持了不到一周;
抄经诵典,三分钟热度;
立flag,雷声大雨点儿小。
……
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放弃,坚持就成了奢侈之物。
庆幸的是,如今的自己,终于奢侈了一把。
在一周前的那封信中,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影响我坚持写作的事。
从那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后半生,与坚持为伍。
坦白讲,坚持,真不是一种令人舒服的东西。
相反,它让我——苦不堪言。
但,再苦,也比半途而废要强!
梳理一下自己这些年坚持的那些跟文字相关的事情:
自2017年4月1日起,每天阅读一本书,已持续1338天。
自2018年9月3日起,每天写一篇小随笔,已持续895天。
自2019年3月9日起,每天清晨造个句子,已持续734天。
自2020年6月3日起,每天写一篇读后记,已持续282天。
我要用自己的坚持劝告孩子:
心血来潮地开始,虎头蛇尾地结束,在写作这条路上,
行不通!
真的行不通!!
绝对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