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和潇洒姐写作100天》课程的第十天,来个自由主题的书写,记录一下昨天广东博物馆之广东古代史吧。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馆,位于广东博物馆的四楼,整个展馆分为古代史、海上丝绸之路、近代史等几个部分,展示了广东从远古时代的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历史文化。昨天主要参观了古代史部分,讲述的主要是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主体民系的形成以及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远古踪迹。广东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是马坝人(位于现今的韶关市曲江县马坝镇),距今大概13万年。出土的颅骨缺了几颗门牙,据讲解员介绍,这也许是他们的一个成人礼,14-16岁成年之后要把门牙弄掉,告诉别人自己成年了。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了陶器,广东的陶器是印文陶,陶器上的花纹是陶器烧制好了以后用模版印上去的。而北方的陶器则是彩陶,陶器上的花纹是彩绘上去的。在韶关曲江的石峡遗址,还发现了碳化稻谷,距今4千多年。
第二部分民族融合。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派兵攻占了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南海郡。公元前204年,南海郡赵佗出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包括广西和越南部分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并且通过通婚等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同时把中原的先进技术、文化等带到了岭南地区。在韶关和江西的交界处,有一个梅关关楼,这是当年秦始皇军队当年打进岭南的时候修建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梅关关闭起来,阻挡了战火延伸到岭南。唐代的时候,宰相张九龄(韶关人)主持开凿大禹岭路,使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张九龄还是著名的诗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他写的,现在才知道他是广东人。
第三部分三大民系。广东三大民系分别是广府、潮汕和客家。广府人,以珠江三角洲为聚居中心,使用广州方言。广府的最重要特点就是“食在广州”,代表是早茶文化。民俗有逛花街、赛龙舟等等。馆内有两条大龙舟,从番禺和猎德征集的,每条都有40多米长,这个是在博物馆还没完全建好的时候就用吊机吊上去,然后再盖另外一面墙。我是湛江人,不属于珠三角,但是也算是广府人吧,这个展览上讲的很多民俗都很熟悉,特别是那些饼模,还有开面的那个泥塑。开面是一种美容方法,就是用一些线,把脸上的绒毛刮掉,我记得小时候见过外婆帮邻居开面,现在没有这个习俗了。潮汕人,主要生活在粤东平原地区,使用潮汕方言。潮汕人真的好厉害,功夫茶、潮绣、潮州木雕......样样都繁复精细,个个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意思的是潮汕民间礼俗,一个人从出生、成年到老去,要经历催生、开腥、满月、周岁、入学、成年、结婚、祝寿丧葬等礼俗,而且这些礼俗现在仍然存在。客家人,是因为战乱等原因,由中原迁徙过来的,使用客家方言。他们有点惨,因为来得比较迟,好的地方都被广府人和潮汕人占了,所以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山区,居住的环境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一般都勤劳,且重视教育。
以上就是广东古代史的简要记录啦,博物馆真是个好玩地方,这两个月要再找时间,去把海上丝绸之路和近代史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