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学校参加培训,开始慢慢的意识到暑假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就要进入工作状态,感觉很是漫长的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完了,真的挺快的。
暑假干了些什么,这还是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看看七十多天的时间都以怎样的形态流逝了。
第一应该算是锻炼,这七十来天,总的来说坚持锻炼,天天早上起来走路,很是不错,想着多难的事情,只要一直坚持下去,也能做的挺不错,感觉身体很是有力量,肌肉也变得紧致了很多。
第二是读书,一个暑假读了多少本书,盘算一下。《哈利波特》系列七本,就像快餐一样,速速的翻阅一遍,不得不感慨作者想象力真的发达,构建了如此一个壮阔雄伟的独特的绝无仅有的魔法世界,这对文学史真的是一个大的补充,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神话传说,离不开神秘元素,离不开想象的空间,大脑中一些东西自由的飞翔,需要一些神秘的元素的支撑,哈利波特实现了这种支撑。
叶广苓的小说一套几百块,翻来覆去就是不舍得掏钱,这个还需要批评反思,买一件几百块的衣服,都舍得,却不舍得几百块买书,总是思量又思量,不好,不过仅买的两本也真的很有意思,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变迁,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看成人世界来来去去的过往,真的挺有意思的,感觉有点像《城南旧事》,也有点老舍的风味,下一步还是要买一些老舍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成名作,更是要好好的观摩一下,吸取点营养。
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厚重而深沉,比较他的《文化苦旅》,一样的让人掩卷反思,想了很多,不过大多偏重于文化的方面,对中国文化的脉络思虑的非常清晰,这么多年学习中国的文化文学,只有一遍遍观摩思考他的思路,才能更深一层的领略中国千年文化的魅力,尤其是《诗经》和《史记》是下一步必须认真阅读的书籍。
《我的菩提树》是张贤亮的作品,在遥远的过去,一直听说这个名字,但是从来没有好好的拜读,这次看罢,想写一篇读后感,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饥饿,面临饥饿,生存第一的人生哲学,淘汰了多少优良的品质和人性。在这本书中,作者追忆探讨反思了1960-1963年灾难的岁月,成群成片的人被饿死的时候,劳改场竟然成了庇护的场所,一个在劳改场度过二十二年最美好青春岁月的诗人,用冷楚的笔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悲哀。最让我意外的事情时,我想找一些关于《我的菩提树》的书评,查遍整个能查到的平台,仅仅有冷冷清清的三五篇,还都是寥寥数语,不成样子,难道我们的时代真的开始遗忘那些苦难,开始遗忘那个时代了?
季羡林的《人生的意义》感觉收获不大,也许是人家的境界太高,八九十岁的老人,活在人生的边上,看问题的视觉当然比咱简单质朴直白的多,也通透的的多,也许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年龄段,才可能真的看明白他的文章吧。
其余的《六神磊磊说唐诗》《人要过得有意思》《情绪的管理》都是翻翻而已,没有认真的看进去。
还读了一些什么,好像没有了,《易经》粗略的翻翻,几乎看不进去,因为看不懂。《世界简史》还没来得及看,最主要的是没有静下心来准备去看。《三体》买回来了,也没还开封,静静的等在那儿,等待着那一天我的打开。
《元曲三百首》只学会了一首,刚刚能记住作曲的方法和格式,可是一转眼又忘记了,填首曲子还真的挺难,注意前后对仗,格式,押韵等等,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学会,音韵的学问一窍不通,需要好好的学习了。
《我的妈妈》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可惜因为语言习惯和思维的不同,还是没有看进去,虽然说人类世界的感情是相同的,不过地域文化的区别,国域和文化的差异,理解外国的作品,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看不进去,或者看进去以后,转眼就忘记了。
一点小小的遗憾是蒋勋的说红楼系列,还是觉得太贵了,四百多块钱一套,即使简单的最低的四本搭配也需要一百多块,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买回来,正在犹豫之间。
总的来说,这么多年阅读习惯还是没有进步,只喜欢一些简单直白的小说,哲理性的东西吸收的不多,尤其是一些厚重的或者沉重的内容,不能好好的去思考,所以继续保持着浅薄,心态浮躁,情绪不稳定,这都是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到现在,暑假很快就要画上一个句号了,不过读书的的生活还在继续,对我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我的思想和心态。
不记得是谁说的:读书可以感悟人生,这个人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可以是历史的沧桑,可以是天地的沉浮,可以让人获得灵性和自由,在历史与现实的冲击下,漠然于时间,漠然于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执掌起漫天光芒。
我觉得深得我心,很有意味,就用这句话结束我的暑假读书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