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单看这个书名,确实会让人误以为是宣扬“励志成功学”的心灵鸡汤,实际上,本书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原著英文名为《Learn optimism》。
现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流行病,而抑郁症几乎都是由悲观主义衍生而来的,想想一个人在面对不好的事时,总是以一种悲观主义来看待,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性的思维会影响个人的行为结果,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塞利格曼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出发,先是论证习得性无助的结论,进而结合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最终证明,乐观主义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拥有悲观主义的人,通过后期的学习,是可以将自己的解释风格变成乐观主义的!
作者本书的风格简练,先是以理论开篇,进而结合实验和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加以论证,最后,给我们介绍了扭转悲观主义的方法并加以练习,如果大家认真读完全书的话一定是受益匪浅。
作者开篇给我们引入了两个概念: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
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比如,当你考试失利时,你脑海中的第一想法可能是:我总是很笨,考试得不到高分。潜意识里面,“总是”二字正是代表了永久性,而对于考试这件事的普遍性,更是让你觉得对于这种结果已经习以为常,“我”则具有人格化的特点,想象一下,在多次遇到这种糟糕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都是差不多的想法,你是否更容易放弃?而与之相反的是暂时性—特定性—外在化,这是乐观主义者的特点,同样,在面对考试失利这件事时,他们的第一想法可能会是:这次的考试特别难,并且正好考到了我没有复习的那部分,原本以为我已经很差了,没想到同桌考的分数比我还低。
因此,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悲观的人的特征是,他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简单来说,就是“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情的发生是由于普遍的原因,而好事情的发生是由于特定的原因。乐观者恰恰相反。
在阐明了这个理论之后,作者开始尝试解释乐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影响:在美国的一个大型保险公司里,作者验证了他的“乐观和超级业务员”构想,帮这个保险公司夺回了龙头地位;通过分析诸多球队教练、队员被采访时所说的话,作者可以预测他们的成绩;甚至通过分析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演讲,可以成功预测谁能最终胜出……同样,对孩子的教育上,作者也说了,拥有乐观主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会更容易给孩子传递这种乐观,因为,父母在孩子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就是乐观或者悲观解释风格的传递。
读到中途,对于测试已然是悲观的人而言,更迫切的想知道如何扭转这种悲观?作者提出了被证实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ABCDE。
何为ABCDE?
Adversity(不幸)-Belief(想法)-Consequence(结果)
尝试记录个人的ABC事件:
a.客观记录发生的不好的事件
b.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
c.记录后果:想法导致的感觉和行为
通过ABC三步就可以看出你的解释风格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如果是悲观的,尝试使用DE来解决他:
Disputation(反驳)-Energization(激发)
反驳的方式是证据+暗示+可能性,“我只是数学的分数不高,相反,语文老师说我对文字有天然的敏感,所以我并不笨(证据),也许,数学老师这次想看看大家对细节的掌握程度(可能性),别忘了,我曾经数学竞赛获过奖(暗示)”,在一系列的反驳之后,你的感觉是否好多了?可能由之前的放弃,颓废,再也不想学数学,变得没有那么抵触和难受了?这就是激发。
别忘了对孩子也进行ABCDE的训练,这将更有利于孩子的乐观主义的培养。
当然,一味的乐观主义也是不好的,它在某些文化中效果较好,在某些文化中效果不好;它有时会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外界;最后,它也会使有些人去逃避自己失败的责任。但是这些局限不会抹煞乐观的好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乐观,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一个审时度势的乐观。
PS:部分文字摘自豆瓣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