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线:安河桥北-天宫院
我们讲完了2号线,就直接来到了4号线了,有人可能说了你怎么不按顺序来呢?这可真不赖我,3号线还没修好呢。
先来看看这4号线的走向,在北京中轴线以西,南北走向,北起闻名遐迩的北京五环,地名也是响当当啊-安河桥,一路直达天宫院,这名字也是霸气侧漏,不过这天宫修的偏了点,五环外面都很远了,假如有-大概六环半的地方吧。
既然因为某位民谣歌手唱红了安河桥,那我们就从北向南,从这安河桥说起。
安河桥北
这一站因为地处安河桥北边而得名,那安河桥是个什么来历呢?
其实只是个没有灵魂,故事也很少的小石桥而已。
因为此地靠近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些都是皇家常去的地方,为了保卫皇室的安全,雍正二年在安和桥西北侧设立圆明园护军八旗正黄旗和正红旗营房。
屯兵多的时候达到八万人,这已经是相当大的数字了,旗人本来数量就有限,而正黄旗可是根正苗红的上三旗之一。
说到这咱们讲讲这清朝的八旗的故事,哪八旗呢?黄白红蓝四旗,另外四旗是在这四种色上加上镶字。很多人讲的旗人是满族人的,其实还有汉八旗和蒙八旗,加起来就是三八二十四旗了。八旗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说,正黄正白镶黄为上三旗。其实八旗兵算下来也就12万人左右,这么点病例愣是能征服偌大的一个中国,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
安河桥附近村庄的人很多都是这些将官的后代,差不多占到总人口的30%,只是会说满语的已经不多了。
由于大量军士的存在,为出行方便,在临近的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安澜平和”之意称“安和桥”。大约在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并谐音为“安河桥”。这就是这座桥的来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出名并不是其本身有多大的可观瞻性,只是融入了文化的情怀。
对于歌手来说,可能这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对你来说,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座桥,没准哪天你突然红了起来,你村里的张庄大桥,李庄大桥的也能成为粉丝们朝拜的圣地!
北宫门
这北宫门顾名思义就是宫的北门,这宫是哪里呢?
颐和园,这一站因为地处颐和园北门处得名北宫门。
颐和园之前叫清漪园,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同治年间重建后改名叫颐和园。
颐和园的名字很多人是知道的,但这园子的名字有什么意思呢?
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
这是光绪亲政后,慈禧准备退休养老的地方,人家把你的皇家园林都烧了,你倒好,不想着励精图治,重新装修装修准备在这养老了,还劝自己要心平气和!也难怪后来把意图改革的光绪帝囚禁在这,心平气和嘛,改革就得镇压你。
西苑
苑有园林的意思,由于这一站在圆明园附近,又因为居于北京西部,大概也是取园林之意。西苑饭店曾是这里的地标性建筑,这是一家1984年就开业的五星级酒店,现在在北京仍有不错的口碑。
圆明园
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但最终还是被法国人和英国人给烧掉。
圆明园留在国人心里的记忆符号,是丧权辱国的屈辱。
这座园林从康熙末年就开始兴建,后来赐给了自己的儿子。
“圆明园”三个大字都是康熙帝亲自题写的,雍正帝曾对“圆明”做出解释-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清朝的历代君主对圆明园进行过多次修整和扩大,到清朝末期时,圆明园已经成为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相当于8.5个紫禁城那么大,周围绵延10公里。
历经火烧圆明园的浩劫之后,新中国对圆明园的定位是遗址公园。现在去圆明园,已经不能看到当时繁盛浩大的景象,只是对历史的一种纪念,残垣断壁印上的都是历史的厚重叹息。
北京大学东门
颐和园、北大和清华三者是挨着的,隔着马路相望。
北大的知名度很高了,尤其是对于上学的人来说,简直成为了心中圣地。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不说了,挑点有意思的讲讲。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中唯一留存下来的产物,但此时的京师大学堂毕业发的不是毕业证,给的是三个头衔-贡生、举人、进士。
全国废除科举是在1905年,京师大学堂的办校是1898年的事。京师大学堂也不是一所大学,而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北京大学更名是在1912年,被袁世凯任命的严复成为第一届校长。此后北京大学出了很多有名气的校长和教授,不少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这和北大开放兼容的校训是息息相关的。
蔡元培在北大当了10年校长,这是奠定北大校魂的时期,在这10年里,蔡校长总共辞职了7次,为的就是保护北大自由办学兼容并蓄的主张,还有的是为了给政府施压,解救学生。这样铁骨铮铮的事在北大层出不穷。
给学生上课的教授也有很多“怪异”人士,辜鸿铭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都进入了民国时期了,他上课还带着瓜皮帽,留着辫子穿大褂。
这位辜教授可谓是学贯中西,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拉丁文、希腊文等等,后来又对儒学着迷,写的《春秋大义》在西方引起轰动。毛姆和芥川龙之介来华时都小心翼翼托人去见他一面。
但是这么一个见识过西方世界的人,思想却保守的很,当年北大第一次招收女学生,辜教授上课时发现教室也来了一位,就借口提问女学生问题,女学生回答的不好,就被辜教授“请”出去了。辜教授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但思想却一点都不西化。
北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迁,与清华和南开组成了西南联大。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三所学校都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家园,三所学校联合到一起,发挥的能量实在是大得很,培养出来的顶尖科学家和杰出人才是数不胜数。
另外,北京还有一所名噪一时的燕京大学,现在却难觅踪迹了。
校舍改成了现在的北京大学新址,解放战争的时候随国民党南迁的学院并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在1952年的时候留在大陆的文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工科并入了清华大学,法学和社会学并入了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系并入了中央财经大学,现在这些院系仍然是这些高校的骨干学科。
当年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就是司徒雷登,这所学校和哈佛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成为国际上的一流学府。建校30余年,注册学生有一万多人,这还没有现在一所大学一年招生的人数多,但培养出来的院士就有53人。燕京大学的学术水平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