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到幼儿园接娃,宝宝说想吃好吃的,园长妈妈顺手从兜里掏出一个旺旺仙贝给宝宝,宝宝便接着拿到了手里。
紧接着宝宝开始跟我商量要吃薯片,园长妈妈便笑盈盈的接话说,如果你连续五天每天早上上学自己背着书包,从车上走进幼儿园里,就奖励你薯片;宝宝说,我就要现在吃。接下来就是园长和宝宝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
其中俩人的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特别的触动。只听宝宝说,要吃薯片,不想吃旺旺仙贝,说完便自然而然的把仙贝还给园长妈妈,园长妈妈也顺手接了回来。我有个优点,充分尊重宝宝的自由意志,不随意插手孩子的事情,他不向我求助,便在旁边相信他自己可以处理好。于是老母亲,在旁边看着,脑海里接了一句“教子”的话,别人给你东西,即使不喜欢也要拿着呀;外在表现上,就是笑盈盈的看着她俩互动,没有插手。
当然整个沟通过程园长妈妈技高一筹,宝宝最终不情不愿的许诺,跟园长妈妈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连续五天自己下车自己走进幼儿园,奖励就是薯片。拉完勾的操作,园长妈妈给了宝宝两个仙贝。
我,我,我看到这个两个仙贝的操作,内心活动是“傻”掉了,一顿惊呼结果是这样,还可以这样;外在表现是和园长商业互吹,她说,小孩子真聪明,斗智斗勇的,我说,你跟小孩子沟通真的有一套,好厉害呀。
“仙贝事件”的操作,着实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换位情境再现一下,如果是我想吃“薯片”,别人手里没有“薯片”,而是递给我“仙贝”,我的反应绝对是说,太好了,我好喜欢吃“仙贝”呀,而且还会打开吃掉。我从来都不知道还有一种选择是,不含敌意的告诉对方,我不想要“仙贝”,并把“仙贝”还给对方。我好像从来不会去尊重自己的喜好,客观的去“拒绝”别人的善意。
当然宝宝这一波操作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一个是获得了两个“仙贝”,另一个是园长答应宝宝做到了就奖励“薯片”。宝宝很赞的是,第一天做到了自己的承诺,今天入园自己背书包,自己走进去。早上宝宝得到了一波,老师们的彩虹屁;晚上放学的时候,又得到了园长妈妈的再次承诺,够5天一定奖励薯片。
“仙贝薯片”滋养了宝宝,也滋养了我。你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喜好,而不用担心被惩罚;承诺了就要去履行诺言,做到了会得到正向的回应。我想我以后也可以,明确的说出口,我要吃“薯片”,不吃“仙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