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传》中有一句话,曾经拉着自己离开了人生低谷: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一直只是身处简单干净的世界,的确有利于坚定美好,但却丢失了真实性,也略微不堪一击。满嘴的仁义道德,却沦为键盘侠的人居多;本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却反过来的人居多。人性的弱点,更多是本能,终会遇见,或早或晚。
一直不喜欢揭露人性黑暗面的著作或影视,更热衷于宣扬以人性的光辉面来战胜黑暗的内容。因为,只是把问题摊开来,真的就对事件是有益的吗?自己对此始终是持保留意见的。你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或者作品在什么时刻就治愈了一个人。也不知道,无意间的一个黑暗小揭露,如何就引人误入歧途。
倾向于选择积极正向的人性思考,毕竟,带我们脱离困苦的从来也不是残酷的现实,反倒是仁爱之意。
原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负责收殓,孔子说:“那就由我来料理丧事吧。”
死亡是一件很少有人愿意直面的事情,所谓的养儿防老,很大一部分也是防止年迈无力时,离开人世却无人料理。更是鲜少有人愿意替非亲友的人处理后事,毕竟,这在传统观念里,是一件令人特别避讳的事情。
而2500多年前,封建思想统治时代,孔子看到没有人为故去的朋友料理后事,立刻接过这份沉重的任务,这其中的仁义之情必是显而易见。对死亡尤其避讳的我们,即使在如今的社会里也难有人如此吧。
曾时常和友人于玩笑中提到,如果自己先行离开,剩下的人就负责料理后事吧。但玩笑过后,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深深眷念感,也有对害怕成为最后离开的人的强烈恐惧感。或许,正因如此,这句论语学习才会戳中心中最痛也最柔软的点。
《最好的告别》、《西藏生死书》、《次第花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不知为何,从小就对生死这个议题很是着迷,看过诸多书籍,以期更好的面对生死这个严肃的议题。
以往以为一切皆虚妄的佛学理念,容易让人变得消极厌世。直到面对那些生命里受过的伤害,看过的黑暗,遇过的恶意,都选择自我消化,而不是随恶魔起舞。这样的选择,换回的是一颗安宁的心。终于明了,悲悯怜爱之心救赎的是自己,不是他人。
一直秉承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的理念,总是提醒着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看待。亲人、爱人、友人,所有生命里出现过的人都终将离你而去,无论多么用力去抓,也是徒劳。国学大师曾说过一句话,想要搞懂生的意义,或许需要先试着看懂死亡的命题。
愿我们都能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选择善良而不是被迫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