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一文,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反映教育现实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区里要到学校听公开课。程老师是这次上公开课的老师。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公开课,程老师提前“指定任务”。由谁来读第一段,谁来读第二段,谁来读第三段,都做了详细安排,就连在哪一句话结束后开始读课文,都做了详细说明和叮嘱。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公开课上,事先安排好的朗读角色,因为怯场而使开始特别顺畅的课堂出现了卡壳儿。这个时候,之前特别渴望朗读课文却没被程老师批准的李京京,勇敢地站起来救场。
这篇小说,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个人觉得,它留给读者更深的思考,应该是来自它对于教育现实的真实反映。
公开课相比常态课,要隆重得多,当然,讲课的老师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小说中的程老师,为了公开课的光彩鲜亮,完美无缺,她完全忽略了一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公开课,只有完美无缺,挑不出一丝一毫的毛病的课,才是好课?公开课,只有学生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的引导往前走的课,才是好课?
我没有上过大型公开课(太年轻,能力不足,经验不够),但凭借着一样是老师的直觉和感觉,我觉得,公开课,尤其是语文课,如果向程老师这样上,其实,也是不好的。
程老师这样上课,也许不是只有一个程老师这样上公开课,而是有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程老师们”这样上公开课。那这种看似完美主义的公开课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
上课人,即老师,过于追求完美。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堂,自己能驾驭了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上,教师有时候为了追求完美,以至于或者有意或者无心地忽略了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真实反馈。
听课人,即评委,免不了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他们仅仅就是凭借一节课,然后就好像有了无所不能的本领,有了无所不知的渊博,就把老师的教学能力,分成了三六九等。
近些年,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继续,繁盛。就语文而言,怎么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让语文课有语文课的味道,语文课有语文课的本色,这是语文老师应该考虑的。
当然,以上这些,可能扯得有点远了。总之,不论是什么样的,什么类型的课,个人粗鄙地认为,都应该上出它本来的样子。原生态的课堂,虽然可能粗糙一点,但有学生啊,在教学环节的铺陈上,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把这粗糙一点一点打磨掉,把通透圆融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这不就很好吗?为什么要提前演练?为什要特地安排?为什么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
这些天,只要有空,就会去听其他老师讲的考核课(我们单位专属)。去听,当然是抱着十万分的虔诚之心和十万分的谦虚谨慎去向人家学习的。
听课的间隙,也偶尔和旁边的同事做三言两语的交流。有同事告诉我:这课,是借班上课,是之前刚从比赛下来的课云云。
哦!我似有所悟。
喔!我觉得心有不甘。
去参加比赛的课,不用想,肯定是好课。把这课讲两遍,同样的两遍,有意思吗?不过,很理解老师们的苦衷。各种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物,几乎要吞噬老师们所有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各种会议,各种活动,各种检查,各种报告……
喧喧嚷嚷,并不完全是生命的最好状态。比如教育,需要的是一份安静,一份沉稳。碧波深处有珍奇。可是,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都要沉潜到安静的深处,才能有所做,有所思,有所得。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