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33
子产被欺骗与孟子的解读
子产是春秋末期郑国的宰相,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和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治理国家的人。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送给子产一条活鱼,子产交给管池塘的小吏,叫他把鱼放到池塘中养着。这个小吏很不地道,偷偷将鱼杀死,煮着吃了。过了几天,子产来到池塘边,没有见到鱼,便问:“鱼儿那里去了?”那小吏说:“开始放进去的时候,它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就自由自在地游起来,游着游着忽然就不见了。”
子产便悠悠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意思说,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去了!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那个小吏出来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都把鱼煮着吃了,他却说鱼儿到它要去的地方去了。”
这个故事流传到战国时代,孟子做了这样的解读:“君子可欺以其方。”孟子的这句话,后人做过两种解读:一是“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情欺骗他”,二是“君子之所以容易被欺骗,是因为其方正”。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孟子与学生们讨论舜的仁孝问题,孟子的高徒万章问老师说:“舜的父亲瞽叟和异母弟弟象一心想害死舜,他们让舜去修粮仓,舜爬上粮仓后,他们把梯子撤掉,然后点燃粮仓,想烧死舜,舜借两个斗笠而脱险。后来他们又让舜去疏通水井,等舜下到井底后,他们又用土填井,想把舜埋死,舜巧妙逃脱。当象自认为已经得手,想来霸占舜的妻子、琴和弓的时候,发现舜正坐在床上弹琴,于是很不自然地说是想念哥哥,特来看看哥哥。舜则无怨色,还让象帮他管理臣仆。难道舜真不知道象想害死他吗?”
孟子说:“怎么能不知道呢?!因为舜重兄弟情义,所以,象忧愁,舜就忧愁;象高兴,舜就高兴。”
“那么说,舜的高兴是装出来的了?”万章接着问。
“不是的。”孟子接着讲了我们上边说的那个故事,于是得出结论说,“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情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情愚弄他,象装着爱兄长的样子来了,所以舜真诚地相信他,而且感到高兴,怎么能是假装的呢?!”
作者感言:子产被小吏欺骗而不自知,舜被父亲和弟弟陷害知而仍真诚善待父亲和弟弟,这两个仁人君子就这么被欺骗了、被陷害了。在亚圣孟子看来,仁人君子也难免被欺骗、被陷害(君子可欺),但仁人君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被欺骗、被陷害,也不改初衷,仍然仁爱、爱人、宽厚、忍让,仍然以德报怨,善待他人。几千年来,儒家极力推崇的君子形象就是舜和子产一样的人,极力贬斥的小人形象就是瞽叟、象和小吏一样的人。
可令人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如瞽叟、象和小吏一类的小人,并没有多少被君子的仁爱所感化,很多小人反而变本加厉地欺骗和陷害君子,且屡屡得手。
我们说这则故事,就是想借此聊聊“小人”现象。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小人,所谓小人,通常是指不讲道德、不守信用、反复无常、搬弄是非、两面三刀、暗中害人的人,简言之,就是道德低下、人格卑劣的人。小人自私自利,凡事都从一己私利出发;小人不讲信誉,说假话、大话、空话从不脸红;小人言行不一,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小人嫉贤妒能,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想方设法诋毁比自己强的人;小人见利忘义,有利便是爹,有奶便是娘,有用便是爷,且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小人心胸窄小,小肚鸡肠,对人斤斤计较,不依不饶,与人有过节,怀恨在心,睚眦必报;小人善于无中生有,造谣诽谤,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制造麻烦,乱中取利;小人不要脸面,没有做人底线,不知廉耻,为所欲为,不择手段,敢于胡搅蛮缠,敢拿不是当理说;小人巧言令色,擅长用小忠、小信、小惠蒙蔽人、笼络人,呼朋结党,以达到营私舞弊之目的;小人溜须拍马、阿权附贵,善于借助权势;小人不讲情义,恩将仇报,往往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小人得志便猖狂,一旦得势,唯我独尊,以势压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小人形形色色,制造内乱的庆父、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陷害忠良的秦桧、专横跋扈的严嵩、阿上治下的和珅等,算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人”;元杂剧《窦娥冤》里的张驴儿、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丫鬟、电视剧《京华烟云》中的侍妾桂姨等,算是市井中的“小小人”。不过,不管是历史上定论的不同层级的“大小人”还是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各类“小小人”,都是被社会“典型化”了的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完全意义上的小人不是很多,通常的情况是,在许多还不能说是小人的一般人身上,常常表现出小人行为,所以,屡见不鲜的,是小人行为大行其道。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定位某人就是小人,但在某件事情上,他为一己私利采取了非道德的做法,比如为了获得某个官位或得到某种利益,暗中造谣诽谤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做点手脚等,我们只能在这件事情上,说他是小人,在其他方面,也许这个人还做得很不错,我们还不能说他是小人。所以,我们不仅要谨防小人,更要注重消除小人行为。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小人及小人行为大行其道的原因。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利益群体以及不同生命个体,小人及小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各有不同,很难理出头绪,不过,至少有三个原因是具有共性的:
原因一:小人及小人行为往往容易得手,成功率高,能满足当事人的现实需要,很具有诱惑力。元杂剧人物出场时,都有一个定场诗,奸臣的定场诗是:“别人笑我做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我须死后才挨骂,别人生前早亡身。”活着的时候用卑劣手段捞了许多好处,占尽了便宜,享受了,满足了,至于死后挨骂,与我何干?人多数都是既得利益者,满足眼前需要是第一要务,耍点小伎俩,虽然有些卑劣,但目的达到了。为了一个局长的职位,罗织竞争对手的一些不足之处,甚至添油加醋地润色一番,写成材料,匿名寄给组织部门,借此击败对手,当上了局长,神不知鬼不觉之间好处到手。拿住别人的软肋或掌握了别人的隐私,借此要挟,好处滚滚而来,堂而皇之,别人有口说不出,自己却在享受好处。当代诗人北岛有一句诗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者手持“卑鄙”这张通行证,一路绿灯,畅通无阻。所以,在利益博弈中,有些人抗不住“暗地做点不正当手脚即可达到目的”的诱惑,小人和小人行为于是产生。那么,小人及小人行为为什么容易得手呢?这就涉及到原因二、原因三。
原因二:小人及小人行为在博弈中具有三点优势:
优势一:小人无所顾及。小人道德低下,人格卑劣,没有道德约束、没有礼义廉耻,为达到个人目的,为所欲为,不要脸面,不择手段,而一般人特别是正人君子,讲道德、要尊严,做事强调行为的正当性,顾及重重。这样一来,在博弈中,小人先天就占了上风。正如《宋史·列传·第九十八·苏辙》篇所说:“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无所顾及的往往先得手,而顾及重重的往往失手。
优势二:小人有歪才、邪才。小人都不是傻瓜,傻瓜没有心计,做不了小人。许多小人不仅智商很高,有才华、有能力,聪明能干,而且在意志品质的某些方面也很突出,比如有的小人敢作敢为,有的很有坚持力、很有韧性等。也正因为小人聪明智慧,有歪才邪才、歪能邪能,他们做出的小人行为都是经过技术化处理的,往往带有掩人耳目的正当性和不为人知的隐蔽性。前者如象对舜说,他是想念哥哥特意来看望哥哥;小吏对子产说,鱼儿不知怎么游着游着就游没了。后者如搬弄是非、造谣诽谤、暗中使绊子等,因为都是暗箱操作,人们很难知情。
优势三:小人行为成本低,效益高。小人行为最大的投入是心计和手段,而心计和手段往往没有什么成本,比如阳奉阴违、不讲信誉、说假话空话、搬弄是非、造谣滋事、挑拨离间、暗箭伤人、阿谀逢迎、乱中取利等,只须动动心眼,本人没什么损失,可一旦得手,效益滚滚。万一败露,其行为绝大多数属于道德范畴,法律管不着,进不了监狱,只不过损失了一点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可小人脸皮特厚,根本不在乎尊严和人格,所以,等于毫发无损。
原因三:世人的知难而退和正人君子的仁厚、宽容、忍让,为小人得逞和小人行为大行其道提供了方便。我们先来看看社会大众对小人的态度。一般来说,世人对小人及小人行为避之唯恐不及。俗话说,“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这是因为,君子会反思自己,不和你计较;小人却会长久地记恨你,绝不会饶了你。君子一言不合拍案而起,小人却善于背后报复。得罪了君子,我们还知道因何得罪,如何补救。得罪了小人,却让我们如坠云雾之中,哪天遭了迫害也想不起是谁。得罪了君子,反倒结识了一位朋友,君子只认理、不记仇,事情过了便云淡风清。得罪了一个小人,便多了一个敌人,从此一刻也不得安宁。再则,一般人都按道德常规出牌,而小人不讲规则,一般人难以斗过,因此,“守着小人是非多,远离龌龊快乐多”“新鞋不踩臭狗屎”,谁也不愿去搅那一潭又腥又臭的混水,惹不起就赶快躲起来。正人君子的主动撤出,为小人得逞和小人行为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再说正人君子,道德高尚,为人方正,孟子所说的“君子可欺以其方”,的确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君子之所以可以被欺骗,是因为君子方正。”君子方正正直,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就如舜,弟弟象无所不用其极地迫害他,他却不藏怒气在心里,不留怨恨在胸中,只是一心地爱弟弟;君子心地善良,品行纯洁,情性和顺,凡事习惯从好的方面、善的方面着眼,缺乏被骗被害的心理防线,就象子产,当小吏巧言令色地骗他时,他根本就没往小吏可能会骗他、小吏可能把鱼偷偷煮着吃了的方面想,而是顺着小吏的说法,想到鱼可能顺着池塘的出口或入口游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也许已经游进了大河大江,所以才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正是世人和君子主动躲避小人,不屑与小人计较,以及“大人不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得饶人处且饶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的宽容大度,给小人及小人行为开了绿灯,所以,小人及小人行为往往一路凯歌。就这个意义上说,小人往往是好人惯出来的,好人也要负对小人及小人行为反击不利的责任。因此,面对小人及小人行为,我们的正确做法是:积极面对,主动反击,敢于打狐狸,不怕惹一身骚,揭露其阴谋伎俩,打击其嚣张气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甚至还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小人和小人行为留机会,看小人和小人行为还敢嚣张!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以德报怨”,在对付小人及小人行为上极不可取。其实,儒家的老祖宗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而是主张“以直抱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说,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如何来回报恩德?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说得多好!“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正义”的“直”来回应仇怨,不是以“德”感化,而是以“直”征服,这才是对付小人及小人行为的正道。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圣人,难免有时会产生小人心理和出现小人行为,因此,我们要努力追求做君子、做好人,消除小人心理和小人行为。平心静气想一想,还是孔老夫子说的有道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守道德、讲信誉、负责任、善待人、严律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一幅对联说:“嚼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里无惊”,俗语有“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没有做过坑害别人的事,就不用担心别人报复;没有违犯过法律,就不会恐惧法律制裁;没有过分的贪欲,自然就没有得不到的苦恼,粗茶淡饭吃得香,陋屋板床睡得实,潇洒淡然,的确是坦荡荡。可小人就不同了,小人看上去是活得很精神,其实很累,坑害了别人怕报复,说谎造谣怕揭穿,耍了诡计怕露馅,骗了别人又担心自己被骗,看到别人谈话就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瞧着别人比自己强心里生气,整天在算计别人和担心自己的惴惴不安中生活,焉能不常戚戚!再则,多行不义必自毙,不管是检索历史还是看看现实,小人只是得势嚣张一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里得了手,捞了好处,但最终成不了什么大事,往往落了个悲惨的下场。象秦桧、严嵩、和珅这样的“大小人”,往往更惨,不仅不得善终,落得千古骂名,还殃及家人子孙。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实施连坐法,一人犯罪,户灭九族,其子孙即使能活下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好人、老实人却常在,尽管好人、老实人有时吃了亏、受了骗,甚至蒙了冤,但终究邪不压正,就总体而言,好人终有好报。纵观人类发展史,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正道直行的方正人始终把握着历史的话语权,正义的行为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否则,人类早在自相残杀中灭绝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我们稍作改造:亲君子,斗小人,此人生所以顺达也;亲小人,远君子,此命运所以多舛也。孟子说:“君子可欺以其方。”我们取其“方正”义,稍作改造:君子可敬以其方,君子可爱以其方,君子可学以其方。学做君子,不做小人,力避小人心理和小人行为,人生方可潇洒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