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一定都知道出自孔老夫子的那句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也几乎都知道对应的解释是——
别人的言行举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地方去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的身上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便应加以改正。
上述的名句原文和现代白话解释,哪怕不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相信大家也都能够八九不离十地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来阐述一遍。
这难度,应该不大,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老师教的!
老师教的一定不会错,就像1+1=2,也是老师教的一样。
如果怀疑这一点,那我们的整个人生可能都值得怀疑了。
更何况,孔老夫子是圣人,现代的语文老师可以说都是他老人家的曾曾曾…徒子徒孙了,老师们复述曾曾曾…祖师爷的话,岂会有错?绝无可能!
唔,这是对的,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
不过话说回来,曾曾高高…无数代祖师爷的生年,离现在都两个半世纪过去了,谁又敢保证我们现在理解祖师爷的文言文一定会百分百准确到位、不差分毫呢?
毕竟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也没有给后世留下一台升级到最新版本的翻译机,那么后世的解读都是基于祖师爷的成就和主张来判读的。
可是,祖爷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大小主张却也不少,如果偏执于某一点而给不能确定意指的名句进行解释上的盖棺定论,就不免涉嫌进入“狭意相对论”了。
我们其实可以跳出来,尝试用另一个角度,再看一看是否还能有另外的解读方式来解读,进而得出另一种版本的解释呢?
好,如果暂时苟同上面我的一番瞎BB,那我们继续往下——
同样基于孔老夫子的成就,特别把他老人家对待师徒传承坚定的态度(尊重老师;尊重老师传授的知识,即传承;倡导以传承为本的创新精神;倡导学思互动,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等)作为前提,再结合代入到当时的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那么我们可以假装渊博的,对文首提到的名言给出这样一个新的解读版本:
为人入世,与人共事同行,我必会与我的老师保持一致,哪怕如果身旁没有老师陪伴,也会秉承师源,让他人知道我师从何方,不是不学无术、没有师源正统之人。我会正本清源地沿袭老师教授给我的知识,把老师沉淀下来的精华发扬光大、扩散成就。同时也会尽己所能,对师门传承体系内的瑕疵或漏洞进行调整、纠正并修复,让师门传给我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世人,造福世界。
哇,写完我好想给自己一个掌声,这么光怪陆离、离经叛道、强辞夺理的乱七八糟,我都能写在这里,供大家一笑,也太特么的牛AC之间了。
掌声过后,我想补充一点:
国学系统里,太极是世界的本源,阴阳是万变的基础。由太极而起,经由阴阳的转化、制变、消长、平衡与合界,无论后世如何推演、合化为九宫合百门分的江湖之术、明五行通八卦的王佐之术,还是无形无相的悟道一念善上之术,全都在阴阳转换的世界里,未曾出离。
如果把之前在校园里老师所教的释意定义为阳,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我们就可以姑且为认知留出一块,当作是设定为阴的区域,不断补充进那些可能的、合理的、反向的讯息,如此阴阳平衡就能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界。
圆方,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