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
精神卫生这个词貌似不陌生,可是精神卫生是啥呢?肯定不是精神世界很干净。蓝想了想,卫生,从小就理解为干净、整洁,但是我们很多时候用到“卫生”这个词的时候含义应该是“守卫生命、保护生命”,卫——守卫、保护,生——生命。虽然我们说“讲卫生”的时候不会认为是在说“要守卫/保护生命”,但是干净、整洁确实是对我们的生命有好处的。
所以,精神卫生,就是保护我们精神上的生命。我们有生理上的生命,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的健康和存在。那精神上的生命是什么呢?又如何守卫和保护呢?
精神上的生命是什么
精神上的生命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身体长,心理也长。我们经常形容一个精神枯槁的人“行尸走肉” ,我们将心理上出现严重偏差和失常的状态称为“精神病性”。
既然精神生命存在,那么和我们的生理生命一样,也有健康与否,发展良好与否,也就是心理健康。
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非常、永远的生理健康——就算连颗蛀牙都没有的人偶尔也会感冒呢。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分布在这样的轴线上: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20万人。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比成人更复杂,达100多种。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可以从社会适应和个体发展的若干个维度进行描述。小编记忆力不好,所以往简单了记:
能与他人好好相处;
对于不确定和不满意的耐受性高;
能够享受孤独。
再扩展一下,也就是心理健康程度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总体来讲三者的关系都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就健康了。
举几个反面的例子,看看能戳中多少人。
例一
小c来到咨询室,她的问题是她觉得不快乐,她的成绩不错,她规规矩矩,她的人缘很好,可是她就是觉得不快乐,甚至她觉得很疲惫。
仔细了解我们知道小c很为别人着想,不好意思(敢)拒绝别人的请求,所以小c周围的一切貌似很好,但是唯独小c自己不好。所以小c和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在意了周围所有人和事,单单忽略了自己。
例二
小d,从事“心理高危行业”——有一些行业相对比其它行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行们私下给贴了个这样的“标签”,比如警察、医生、教师……。我们去探究小d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发现小d很“正确”,总是“正确”,朋友、同学和家人,甚至同事戏称他“政治正确”,为此他很苦恼。
如果我们从关系层面看,他与世界的关系很好,所以他总是“正确”,但是他过分“强调”这个正确的时候,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就出现了问题。就像我们看美国大片里,政治正确的团队里最政治正确的那个总是不讨喜的。
例三
前几天又有一篇刷屏的悲剧发生,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因为担心自己无法毕业,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在令人叹息。从这位同学的遗书来看,行文之间带着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他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还过得去,尽管可以看到有些他觉得是费心力来维持的;考到大连理工的研究生说明智商也在人群的上三分之一。我们不理解,担心无法毕业这个事情对于他怎么那么重要,重要到重于生命?
逝者已矣,我们再多的分析似乎都有品头论足的嫌疑,所以不分析,只说一句——我们人生的宽度往往不在于如何享受成功和获得成功,而在于我们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这篇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精神卫生日完成,但是今天把它翻出来,并且完成。这也许是“精神动力”吧
(图片来自网络,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