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文字,草于17年2月某日】
工作关系,经常和材料打交道,包括写材料和看材料。
不太会写材料,偶尔鸭子上架,也多是规矩的制式材料;很少写大材料,得到领导充分肯定的不多,自己引以为傲的也不多,更多是交差而已。
木有天分,水平不高,非我所长。
看材料多一些,只要较真,有看不完的材料;看得多了,就有个自己的好孬标准。
前几天,帮人看了几份项目申报书,不够理想;和以前一样,感觉有些共性的东西。
有些想法,随便一记。
项目申报书,应该是制式材料,基本上按要求回答问题,相对好写一些;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明显不实的问题。实际情况达不到条件要求,这个问题,主要不是材料的问题,姑且不去说他。
二是关联性、一致性的问题。项目申报书的内容往往涉及到很多部门,有时需要很多人切块包干拼凑完成。常见的行文风格、字体行距前后不一,属于不精不细的瑕疵;缺乏通盘考虑,关联指标顾此失彼,相关数据前后不一,相互矛盾,破绽百出,很容易捉襟见肘,支离破碎,则是严重的硬伤。
三是答非所问的问题。对项目书涉及的条目和指标缺乏研究,对问题指向和工作目标理解不深不透,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工作要求不清不楚,写了不少,文不对题。
四是不清晰、不条理的问题。有些材料,看了以后,似乎也有那么点意思,但感觉工作前后颠倒,相互穿插,大小主次混乱,一团乱麻,让人十分头大,读着很累。只能得出做材料者对工作的程序、线路、脉络不清不楚,或者工作很不条理的结论。
五是活不够,文字凑的问题。可能是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也可能是实际情况没多少可写的,就堆砌了大量的华词丽藻,读了两三页纸,还没看到应该看到的东西,满纸官话、套话,大而空;因为文字驾驭水平不高和对工作了解不够,很多华丽的辞藻相互靠在一起,读起来十分生硬。写的越多,越能暴露工作中的真实漏洞。
确实,很多项目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也都通过了,申报成功。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大家水平都不高,都有毛病,驼子里拔将军,总有很多要过;或者是专家们也没认真审查,申报书就是个过场而已,更多的还要看其他方面的条件和实力;或者是其他原因。
不管什么原因,申报书的材料都应该认真做,做出最高水平。
做好申报书,个人感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做好。
一是要研究工作,而不仅仅是申报材料。申报书的水平,反映的是真实的工作水平。要认真研究文件,吃透上级精神,准确领会工作意图。领导班子要研究清楚,这项工作要不要做,能不能做,怎么做,形成个大的工作框架;然后将工作按职责切块,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头研究,明确工作目标,梳理具体的工作任务,明晰工作的路径和线路图,研究确定推进措施,形成较为清晰的工作推进方案。而不能只着眼于申报材料,主要领导安排给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切块安排给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安排给具体工作人员,具体工作人员凭个人水平形成材料,逐级返回,拼凑成一件老和尚的百衲衣。
二是要组成班子和队伍,认真完成申报材料的编撰工作。申报材料体现的是工作,工作有问题,申报材料很难好到哪里。但同样情况下,申报材料也存在着水平再造的问题。特别是上面说到的问题,有些是工作问题,需要通过提升工作来解决;有些是材料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材料水平来解决。比如材料整体性、关联性、一致性等明显的伤痕,比如减少官话、空话、套话,精炼文字,提高材料可读性的问题,比如错词、错局、错行、行距不一的瑕疵问题,都可以处理的问题少一些。把五颜六色的百衲衣染成一个颜色,总觉得要好看一些。
要做到这一点,成立一个班子,组建一个队伍是很有必要的。申报材料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牵头把总,需要统筹协调,需要任务分解,需要明确责任,需要调度推进。
主要领导充分授权,安排一位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由一位熟悉全面工作、熟悉上级政策、有一定文字水平的同志具体负责,负责组成工作班子,把任务分解到各部门;与各部门分头研究,明确工作任务,理清工作头绪,完成负责条目的材料编撰;对各部门上报的材料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限期完成修改;对各部门修改通过的材料进行整合,形成总体申报材料初稿,组织有关人员对初稿进行研讨,提出修改意见建议。
期间,根据需要,适时召开研讨会、调度会,加强调度督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把总的同志很关键。
三是邀请外部专家进行指导。这点很重要,但也没太多好说的,不过现在很多专家习惯于碍于情面,讳疾忌医,往往不太愿意刺刀相见,一般只是蜻蜓点水,需要解决方式方法问题。谁都不喜欢批评,现在闻过则喜的人少了,像我这样喜欢吹毛求疵的人也就少了。
偶有所想,随便一记,个人感觉,感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