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罗伯特《影响力》第4章社会认同章节,正如沃尔特说的“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社会认同原理就如同每个人脑子里的怪物,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选择。
作者先通过“罐头笑声”案例引出其背后理论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随后作者举了大量案例进一步说明和论证了社会认同原理的两大性质或者说是表现方向:
1.相似性。这点很好理解,就是有样学样,人云亦云。
首先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更倾向于效仿相似的人,比如一个孩子不敢下水游泳,当他看到和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水里玩耍时,自己就更想也更有勇气下水;
其次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例如走在大街上大家都很注重环保,不乱扔垃圾,我们自己也会受到影响,文明环保。
2.不确定性。
首先当人们不确定时,会根据他人的行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随大流,比如大家都说这个东西好,你就跟风也去买。
其次,不确定性导致了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现象,典型的案例就是吉诺维斯事件,即“旁观者事件”,当事件发生,旁边有大量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每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减少了,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的,自己就不用多事了;第二就是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我们不确定是否需要帮助,而且大家似乎都很平静,大概是没什么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社会认证原理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它做出一些正确判断和引导,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它带来的弊端,防止被他人利用。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拒绝负面影响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要从源头上掐断错误的引导。首先要保持警惕,能够识别蓄意伪造出的社会证据,例如情景喜剧里的‘罐头笑声’,剧场里的职业喝彩人等;
其次就是提高判断能力,能够分辨出错误的引导,例如一些产品夸张的宣传,过度美化的广告等;
最后要注意的是减少不确定性,比如在面对‘多元无知’的情形时,作为求助者要尽量发出明确直观的求助信息,告诉旁观者情况紧急,需要帮助。
本章中我印象最深的案例是‘旁观者’案例,本案例解释了‘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从表面看是一种反认知反常识的表现,用社会认同原理解释后便变得十分合理,也解开了认知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