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有一次和朋友吃饭,我的一位朋友问桌上所有人:“如果你们去山上砍树,山上一共有两棵树,一棵树是粗的,另一棵树是细的。你们只能砍其中一棵,你们会选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有些不解,有人说:“当然是砍那棵粗的树了,这还用问?”
我这个朋友笑了笑,说:“如果那棵粗的是一棵普通的杨树,不值钱;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们会砍哪一棵呢?”
大家想了想,红松比较珍贵,说:“那就砍红松吧,因为杨树不值钱!”
他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大家,问:“那如果那颗杨树是笔直的,那颗红松却歪七扭八不成样子,这时候你们会砍哪一棵?”
大家越来越疑惑,有人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吧。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呀!”有人说:“还是应该砍红松,即便红松再弯曲,价值还在,还是可以做成一些小工艺品。”
他目光闪烁着,大家已经猜想到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如果,杨树虽然笔直,但因为年份太久,中间已经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家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看来还是要砍红松,杨树中间都空了,没有用!”
他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因为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问:“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你要加什么条件能不能一次加完?”
他收起笑容了,说:“你们怎么就没有一个人问我,到底砍树是为了什么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都取决于最初的动机啊。如果想取柴生火,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
写书哥着.费曼学习法:我就是这样考上清华的.
思考:
问对问题或着了解问题的核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就像爱因斯坦名言:如果给我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会花五十分钟问对间题,在网络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不缺答案,缺的是会思考找到问题核心,才至关重要,可以运用黄金圈法则,2W1H,
我发现自己总是陷入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策略上的懒惰,根源于自己在思考上想偷懒,习惯停留在大脑的舒适区,所造成的,所以不管是阅读还是学习一个能力或技能,首先确定学习目标,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找到学习动机
其次,理解学习对象,要学的东西是什么,找到正确的知识来源,才不会淹没在茫茫知识的海洋之中,然后以教代学,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也是检验自己到底是真知道还是假了解.把学习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让别人能听得懂。或写出来,让别人能看懂。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学到的内容,让所学在大脑里生根、发芽,变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要回顾和反思。在教的过程中,有时会卡住说不出来,或者忘记了,针对这些点、再重新回顾学习的知识,强化学习内容。把不会不懂的再回去找知识,补充完整。如有机会再次去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