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写作。
哈哈,这个开头,或许是将来成名后的一句开场白。
接触写作,就是学生时代的作文。当时写作文,就是背一些好词好句,按照固定的结构,发一些无病呻吟感慨,什么高洁傲岸啊、宁死不屈啊、洁身自好啊,都不明所以的堆在那里。然后,我的作文莫名奇妙的就得了高分,有的时候还被拿到讲台上读。不过,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我对于写作的自卑。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才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邃的思想,没有深厚的积累……我默认写作都是那种口吐莲花、妙趣横生的人才能做。
即使,后来我读了中文系,我也很少写。我喜欢读、喜欢看。但一提到写,我总会拖延,暗示自己写这个干什么,不过是陈词滥调,不过是些小情绪,感时伤逝,悲秋怜春。其实后来我才发现,我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懒惰辩驳,并将这种习惯合法化。光看不写,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我在努力,我在读书。其实读书的时候根本没有过脑子,其实读完之后什么也记不住。正如小小老师说的,你所谓的努力,不过是一种表演。
现在,我必须要写。
当然可以给写作带一个高逼格的帽子,“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文学要服务工农兵”诸如此类的名言数不胜数,几大箩筐也装不完。但是,在我看来,写作无外乎就是自己和读者。写一些文字,能抒发胸臆,能慰藉忧愁,能有所觉醒,能给读者带来思考、触动以及行动上的改变,这就是最好的写作。
其实,写作,就是让你在不自由的世界活的更自由。
写作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现实充满了桎梏,让你每天焦躁不安,头脑昏沉。每天加班到深夜,面容憔悴,双眼无神。头发一抓一大把,全是掉的。早晨在睡梦中挤地铁,一步留神就坐过站。工作要被领导批评,被小人算计,被强者欺负。每天,时间像一条锁链把你牢牢地拴在磨盘上,你拼命的向前奔跑,却不知道自己在原地旋转。
当然,生活也不乏美好,清亮的阳光,远方的风景,扎心的朋友,亲密的恋人,温暖的家人都是生活的积极因子。好与坏,并非决定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自处?我们是愿意做生活的过客,在人群的推怂下,不由自主的前行。还是做一个思考,活着学着思考的人。写作带来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你回忆一天的经历、追忆往昔时,你会成为一个旁观者,与自我对话。你不在是一个简单的经历者。写作,给你跳出当事者的机会。写作虽然无法直接创造一草一木,但也正因为它离坚硬的现实很远,才给人更加自由的机会。
自我思考,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思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脑海里的片段。文字是承载思维的最好器皿,它让你的思维更加连贯、真实。想和写之间的差别很大。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十分适合用在这里。马克思说,商品到商品销售是惊人的一跃,如果这一跃不能成功,那么摔碎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同样由想到写也是要完成这惊人的一跃。因为无论你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想法,如果你无法准确的表达,那它也只能像死在胎里的婴儿,无法对这个世界产生意义。只有你独自嗟叹,而别人则莫名其妙。当然,如果,我们能在写作的磨练中,熟练的促成碎片的想法生产出成熟的文字。我们也就超越了自发的状态,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想要在纷繁的现象中,保持独立的思考,需要的是毅力,而不是智力。毅力和行动力才是写作的真谛。写作是一件技术,是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反馈、强化、提升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写作并不是天才的专职,而是一种可习得的通用技能。那为什么能熟练掌握写作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毅力不够。虽然很多人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抱有很大的幻想,企图通过读几本写作秘籍就成为写作高手。这样的做法通常以失败告终。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坚强的毅力,写作尤甚。因为写作的成绩往往是看不见的,写作的实际效果往往是可有可无的。它并不像你学习英文,背一个单词,脑海的安全感多一层。写作往往是写一周,甚至一个月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背单词可以考托福、可以出国、可以做翻译。而写作则缺乏即兴的现实说服力,从小白到自由撰稿人,其中的路,比西天取经还要长。自媒体时代,发文章不再是问题,问题是你在简书上、自己的公号上发,并没有人给你钱。
写作天然的带着诸多困境,但能在写作的路上走下去的人,必是不一样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