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经典名著来说,仅读一遍往往是不够的。读过之后可以将其放在床头,闲暇时信手翻看。翻着翻着,不经意间可能就有了新的、独特的体会。
前些天翻看《西遊记》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三打白骨精》,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白骨精幻化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少女,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右手拎着一个绿瓷瓶,假装要给她在田里干活的父母送午饭。“你拿的是何物?”八戒问。“罐里装的是香米饭,瓶里盛的是炒面筋。”白骨精说。香米饭倒常见,这炒面筋——读到这里,身为吃货的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面筋许多人都吃过——陕西特色小吃凉皮里的配料,面制的多孔小方块,但我的确没有吃过炒的面筋。于是上网查找做法,着手依章试制。第一步,买来制作凉皮的工具罗罗——面筋其实是制作凉皮的副产品。第二步,自制凉皮和面筋——将面和成面团,把面团放在盆中加水揉洗。待水变成牛奶般浓重的白色浆状时,将其倒入另一个盆中。装面团的盆中再加入水,继续揉洗,倒出浆,反复数次,直到再也揉洗不出白色的浆来了,面团就变得筋道蓬松。将面团放入碗中,上锅蒸15分钟,就成了面筋。刚才倒出的白色水浆,沉淀后倒掉上层的清水,将剩下的稠浆搅匀,舀一勺放进罗罗里,轻摇成薄薄的一层,上锅蒸两三分钟,水浆变成薄饼状,揭下来就是凉皮。第三步,炒面筋。葱蒜用少量油和花椒爆香,放入青椒丝、豆芽、胡萝卜丁翻炒,用少许酱油、盐调味,倒入切成两厘米见方的面筋,颠炒,出锅。面筋多孔,颠炒中吸足了葱蒜等佐料的香味,此前的反复揉搓已使它变得韧性十足,吃到口中那叫一个香弹!炒面筋亦菜亦饭,热吃美味适口,凉吃也况味十足,可以成为居家餐桌上一道佳肴,也可带作野餐、旅游时别具特色的便当,难怪白骨精都用它犒劳劳作的爹娘呢!
喜欢名著,也喜欢吃。在书里看到美味,总难抑尝试的冲动。读《水浒传》,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三两个好汉,因为什么事碰到一起,事毕,一起走进一家小饭铺,高喊:“店家,打两壶好酒,切五斤酱牛肉!”大气豪迈。我想,这酱牛肉,咋就这么吸引人呢?于是试着做,各色调料备齐,八角、香叶、桂皮、花椒、姜、酱……炖煮数小时,出锅,浓香扑鼻,暗红润泽,真不错!兴冲冲地把肉放到砧板上切,却怎么也切不成形——刀一上去,肉就碎了,成牛肉渣了!于是反思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火大了还是煮久了?经综合分析发现,还是技术上没吃透:酱牛肉是要放凉了才能切的——这是不是相当于金属材料的自然时效?于是改进工艺,再切,果然齐斩斩地片片矗立品相大好。后来,我运用不断改进的思想,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尝试着加入甜面酱,放糖少许,用干红椒点染……做出的酱牛肉家人叫好不迭,晒到群里也引得“群众”口水涟涟。窃想,梁山好汉如果能尝尝我做的酱牛肉,应该也会给我点个赞!
其实,最想试试的是《红楼梦》里一道用茄子做的小菜——茄鲞。据说这道小菜美味异常,刘姥姥吃过之后不相信它是茄子做的,说:“茄子跑出这么个味来,我们以后也不用种粮食了,只种茄子就行了!”王熙凤解释说,这道小菜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原料是茄子,辅料包括鸡腿肉、蘑菇、竹笋、香干等,加工过程需要十几道工序。刘姥姥说:“怨不得这么好的味呢!”现在,制作茄鲞的主料和辅料都是寻常之物,我就忍不住跃跃欲试。但冷静研究工艺规程后我发现,原材料准备没有问题,制作需要用到的主要工装——瓷坛,也可以采购一个,只是作业环境不具备——书中说,茄鲞制作装坛后,是要埋在花园的土里一段时间的。我伸头看看楼下小区巴掌大的花园和花园边逡巡的保安,于是,作罢。
一直觉得《三国演义》里杀戮太多,只有青梅煮酒那段比较云淡风清。谈的是大势,论的是英雄,而那酒,觉得也格外有情致。精良的酒杯,琥珀色的酒液,其中浸着一两只青梅,酒香梅韵,想着都醉美。再过几个月,青梅就应该下来了。到时邀几位文友,也来个青梅煮酒。酒就用黄酒,既温润醇厚,又度数不高,大家切磋文字、品酒畅谈。朋友,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