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2时,我校邀请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李涵老师在我校南院十阶进行“涵纳古今,匠心远播”的主题讲座。
出席本次专题讲座的校内领导有中文系主任高光新博士,校团委刘继祥书记,史法系主讲教师韩振国老师,新闻学教研室主任刘华欣副教授,继续教育学院张艳萍副教授。
紧接着,由校团委刘继祥书记为李涵老师颁发校外宣传工作指导专家聘书、高光新主任颁发中文系客座教授聘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李涵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哪些精彩有趣的分享吧!
一、匠心
首先,李涵老师以一个小乡村里的印染坊中,“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故事,生动的向我们诠释了何谓工匠精神!
二、新闻从业的开端--98年抗洪
紧接着,李涵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在新闻从业的开端--98年抗洪事件中的一次启发。从接到采访任务时的兴奋与激动,到深入前线时对前后方条件感到的落差
以及前线抗洪形势异常严峻,粮库外墙溃堤,视察时外墙倒塌的危险,让他意识到了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肩上所承受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在他对著名的新闻报道《饥饿的苏丹》的评价中,他说到“漠视人的生命,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耻辱。人的生命与新闻价值究竟哪个更重要?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人生在于折腾
在地方台担任新闻主播,已经小有所成的他觉得发挥的空间太小、生活太过安逸,抱着一种不知足的心态,工作两年后,他便毅然放弃了原有的工作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深造,受到当时不少媒体名人的影响,他立志要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后来进入央视后,他认识到央视与地方台不同,不仅策划案非常详细,对节目有较高品质追求,精雕细琢,而且每天工作强度非常大。在一次对七大领导人的误播中,也让他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一定要更加的谨言慎行。
四、从直播说起(经验的积累)
在做第一场突发直播--贝布托遇刺时,没有稿件、没有准备,心里没底,一切都是现抓,非常考验主持人的应变和临场发挥。因此,李涵老师认识到,做节目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机制,并且需要有足够的消息储备。随后,向我们展示了在后来的本拉登之死、波士顿爆炸案、延安地震等几次突发直播中应急预案的完善,以及人员分工明确、团队合作精神的对节目成功的重要性,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远超个人力量。
四、做节目要与现实结合
李涵老师表示做专题节目在保证其新闻性的同时也不能脱离观众。在不触及政策的同时,更要要说实话、做实事。做历史类节目,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品读历史,就是个证伪思辨的过程。
五、事业成了家庭的一部分
讲座中,李涵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在做主播时的经历,为了汶川直播而选择了推迟去三亚拍婚纱照,在结婚登记当天公私兼顾。
他表示:作为媒体人,可能因为突发事件影响到家庭,要全身心投入,这就是匠人精神。
讲座结束后,李涵老师与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互动。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央视主播出走,是什么让您选择坚守?
这个平台给了很多满足追求与梦的平台,虽然地方台很安逸、很享受,但在这儿我抓住了事业的根,让我有更多的激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别人做事儿。
您认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新闻媒体应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应对危机?
BBC的一个记者需要身兼多职,视频直播、录音、录像。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今天,技术是引领媒体进步的先锋,“老迈”的媒体人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记者:李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