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星期天现象
春暖花开,周末踏青,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但一到周日的晚上,只要有上学的孩子,大多数家庭都在一种焦躁中度过。积攒的作业,课外的课内的,孩子忙于应付,家长忙着检查签字。更有甚者,批评孩子的无计划性,脾气越发越大,一家人在不愉快中迎接了新的一周。周一学校里,老师因为学生作业质量不佳而大发雷霆。甚至在周一的教室里,总能看到未完成作业的孩子群起林立,家长被请来学校,游走在老师办公室之间解释赔情。这样的周一是忙碌的,这样的周一也是寻常的,这也是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星期一现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如此批评家长,家长如此批评学生,道理没错,可怜的学生也只能低头认错,悔而改之。于是再到了周末,踏青也不去了,聚会也不去了,家中弥漫着作业的硝烟,少了许多交流和快乐。甚至很多学生开始害怕周末,害怕周一,每天都在“预则立”。不得不说,这是怪现象,是教育的遗憾,却也是普遍存在。老师和家长的叫苦不迭和批评,都落在了学生身上。学生沉入作业的海洋,便渐失兴致,什么情操,情怀,热爱,通通弃于一边。越沉没就越痛恨,越痛恨就越想反抗,于是星期一现象,成了怪圈轮回。每个人都叹息,却都没有真正改变。谁能帮助这些学生?这样的素质教育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们都在这个无以为解的问题上奔忙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每个层级的事情,决不能单一地落在学生的肩头,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老师们因为觉得周末的学习时间长,就去大量的布置作业,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能同学生换位思考,始终站在发号施令者的角度去布置任务,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道不能把作业量平均化吗?当然能!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了学生好!我总觉得这种观点害人不浅,星期天现象的源头正是老师,如果“预则立”不能从老师做起,那学生的周末依旧是苦海无边。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监督也是无计划性的,甚至是依据自己的心情的。心情好了多问多查,心情不好不闻不问,周末了放宽要求,星期天晚上歇斯底里,外面的世界已然浮躁,对待孩子又是如此盲目,言传身教的效率又怎能提升呢?于是苦恼和抱怨,苦恼于孩子,抱怨于老师,将自己融进了家校矛盾的一部分,先制造了矛盾,然后成为了受害者。其实正是我们对待教育的习惯和不平和的心态促使了星期天现象的发生。孩子需要在教育中形成习惯,家长又何尝不是?计划性和执行性都应当是统一的。理智的看待孩子的作业,合理的帮助孩子分配精力,有效的监督,哪一样都需要走在形成习惯的路上。用平和的心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积极地同学生和老师沟通,在计划的前提下,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周末的家庭欢乐。可放在眼前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单方面的简单粗暴了。
我也深陷于“星期天现象”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也曾叫苦不迭。静下心来去想,如果从学校到家庭都能够合理的去规划学生的作业,让孩子的精力能够合理的分配,这样的现象或许就不复存在。
让孩子成为孩子,不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