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日三餐通常在家里解决。姆妈通常会做稀饭搭配咸菜咸蛋,煮面条,水饺,蛋炒饭,摊软饼……我最爱吃的就是摊软饼了。
摊软饼,我是负责生火的,从火光中看起来做法很简单。姆妈把水和面粉混合了加少许盐,有时候加上一个鸡蛋,然后对我说:把火烧旺。我手忙脚乱正往灶里送柴呢,只听见锅里滋滋啊啊一阵响,白烟飘来飘去,烟雾中老妈拿着锅铲翻了一下,一个油汪汪黄澄澄香喷喷的软饼已经在盘子里了,软饼很簿,外面一层油汪汪的略脆,里面香香软软的,想起来就让我流口水啊。煎软饼火候很重要,我总是一阵手忙脚乱,老妈边煎边叫,火大了,要焦了;火小了,不脆了。要不干脆自己过来拿起火钳在灶里一阵翻。等到灶里火不大不小不用管了,我就可以坐在灶门口拿着香喷喷的软饼专心吃了。冬天的早上,这简直是太完美的享受。
农忙的时候,老妈也会给我几毛钱在路上或去学校买早餐。学校就在村里,离家步行十分钟左右,偶尔会有卖早餐的人骑着自行车兜售煮包子,葱油饼之类的,但味道不太好;我们有个远房亲戚也是做这种生意的,他通常推着自行车站在我们学校门口,说实话他的手艺也很一般,偶尔我也会花一毛钱两毛钱买一个葱油饼填填肚子。
最好吃的早餐当然在镇上了。我们镇不大,只有一条老街。遇到节日,谁生日或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我们就会上街。老妈骑上自行车,前面横杠上坐着我,后面是我姐姐。我摇响车铃,开开心心地上街了。
出了村,就上了一条两三米宽的砖渣路,再经过最靠近镇上的一个村子门前的煤渣路就到了。正街两边都是一家家的店,小食店、文具店、百货商店、理发店、种子商店、粮油店……对于孩子来说,镇上应有尽有。当年只有卖面条,煮包面的有店面,店里煮,店外街面上摆上几张小桌子;其他的基本都是直接在街上靠边支一个高高的炉子,炉子上煎着煎包、葱油饼,烤着肉锅奎、猪油饼,小笼包,火烧粑,甜饼子咸饼子,炸油条……整条街热气腾腾的,热闹非凡。镇上的早餐我都爱吃,最爱吃的有包面,肉锅奎夹油条,猪油饼。
包面实际上就是北方说的馄饨,广州人说的云吞,我们家乡叫包面。卖包面的店现场就有人在包,一盆皮一盆肉馅,一根扁竹签,皮很簿(比饺子皮薄),馅剁得很碎,一手拿起一张包面皮,扁竹签在肉里轻轻一挑,往包面包上一抹,再一捏,一个包面就包好了。我最喜欢包面的地方在于皮特别薄,煮熟后有点滑滑的感觉,里面的肉非常少,和面混然一体。下包面,除了加水加少量油盐外,还会加上干虾米和紫菜(以下图来自网络)。后来在福建吃过扁食,扁食里面包的是一个肉球,在广州吃过云吞,虽然都属于同一个类别,还是觉得我们家乡的包面最好吃。
姆妈现在还经常说起,某年我姐姐过生日,姆妈问姐姐要什么生日礼物,姐姐说,我什么都不要,只想吃锅奎夹油条,可见这个早点是多么好吃了。锅奎不是通常看到的那种在一个桶里贴烤出来的硬硬的表面撒了芝麻的锅奎。我们家乡还有一种用锅烤出来,表面有层不太硬的壳,里面象蜂窝一样很多洞洞非常松软的锅奎,为了区分,我们叫肉锅奎。肉锅奎里面实际上没肉,纯为面粉制作,成品是一个圆圆的,厚厚的,表面是带韧性的壳,烤好后从中间切成很多个三角形 ,我们喜欢把三角形的两层皮揭开,中间夹上一根油条,锅奎的干和油条的油正好中和,一口咬下去,外面是锅奎的香壳,里面是油条的香油,那味道汉堡包哪里比得上啊。想念我的锅奎夹油条啊。今年过年回家我一定要去吃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