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我们分享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写”、工作职能逻辑、时间逻辑、空间逻辑、重要性逻辑、整体部分逻辑、并列逻辑,并讲述了使用情况。今天,我们来讲一下逻辑可以混用。
一篇公文可能运用了所有的逻辑,并不是一篇公文只能用一个逻辑。没有一种逻辑是可以包打天下的,往往需要使用多种逻辑。可能在篇章层面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写”逻辑,第一部分又用了工作职能逻辑,段落内部又用了时间逻辑,这没有任何问题。公文上没有严格要求,但如果领导非要加上其他逻辑(比如前四点按照工作职能逻辑划分,领导要求加上空间逻辑),那么也可以,整体上过得去就行。
尽量不要在一个部分内混用逻辑
文章每个部分的相同层级,最好只选择一种逻辑,否则产生交叉重复的情形,带来心得逻辑混乱。比如,文章第一部分,你要用工作职能逻辑就用工作职能逻辑,别一二三条是职能逻辑,后面四五六又换成时间逻辑;某个段落内部,假如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写”逻辑,别前几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几句话又转成空间逻辑。
理顺逻辑是写作技巧
逻辑的梳理,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思维方式,找到一套自己熟悉、认同,同时又基本符合普遍性思维的逻辑。因为人的思维有普遍的标准,但是不是刚性的东西。一篇文章,可能有得领导无法容忍空间逻辑,有的领导可以容忍空间逻辑,但是整体上对逻辑需要都会有高的要求。
国人对写作的认识,觉得抽象成分更多,西方完全把写作作为一种技术。这与思维方式有关,我们的思维习惯喜欢“放之四海皆准”,一个道理想通了之后就想解决所有问题。而西方的逻辑解决的方法和我们不一样,而是将问题切割开,一个一个地解决,西方的写作与我们不一样,我们讲究行云流水,而西方注重技巧。
金字塔原理
理顺逻辑最重要的技术就是金字塔原理,即把结论放在顶上,下面一层层解释结论。写作也可以仿照金字塔原理。如写一份文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金字塔原理第一句需要放结论,对整段话进行概括。第一句结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后面的内容都是在解释第一句话。
在公文中,尤其写材料时,要多想想金字塔原理。要求在公文的每一段话都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在规整的大材料(工作总结、工作汇报、政府工作报告),在核心部分一定要遵循,讲话稿尽力遵循。
金字塔原理主要用在段落中(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但是在段内有些时候也需要遵循金字塔原理,可能段落内有别的构段方式,如按照意义、举措等划分。对于复杂句群,也可以起到提炼主旨的作用。如公文中经常看到,某个段落内部有几层意思,若没有总结归纳,那么逻辑显得非常乱。如果段落非常多,那么可以用金字塔原理,将要点提炼出来,只要把段落的主旨句提炼出来,那么整篇文章清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