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惠水的雨像个常客一样来得极度频繁,走在路上,雨水急速的打在伞上,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这雨天也迎来了好多鸟儿,鸟儿们一会儿停在树上,一会儿飞向池塘,脚点在水面还不到一秒的时间又飞了出去,就像蜻蜓点水般。看着欢聚在枝头的鸟儿,鸣叫声回荡在耳际像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清脆可听。这边鸣另一边合,像极了家乡农民伯伯婶婶们忙碌后坐下来休息时对唱山歌打趣的场景。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幸运的收获到大自然的很多赠品,也会回忆起很多以前的往事。踱步在淅淅沥沥的雨中,除听到鸟鸣,今日还听到鸡的叫声。鸡鸣声从不远处转来,我寻声远望,左右是高低不平的山峰,看不到农民的房屋,但听着鸡鸣声是那样的清晰,不远处就有绿油油的玉米地,我猜他们就住在这山不远的一端。
听着雨声和鸡的鸣叫,我放眼看着不远处的玉米地,玉米挺直了腰杆立在田地上,身躯在雨中显得格外的青秀。此情此景,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以前我们村,每到栽种和收割玉米时村里的人都是最忙的,大家互相帮忙,我们那里的方言叫“打伙干”,一家有事七家出力。只要到收玉米的时候,邻居们就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这样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背着大大小小的背篓。
小的时候我就常常看到我妈们背着空空的背篓离家后满载而归的场景。大个大个金黄黄的玉米溢在她们的背篓上,像一坐金山,我妈们就像捡到金子一样,背得满头大汗又欢喜连连。收玉米的季节是最忙的季节也是最快乐的季节,“大家打伙不累不苦,家里全是金地里全是土”是农民们辛勤付出后收获的喜语。
在农村,长大了些的时候我也会背着属于自己的背篓跟着妈妈她们一起去收玉米。到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去收玉米的场景,我们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刚下雨没多久,路还有点儿滑。对于常年耕作的妈妈她们来说,心情的好坏常常受制于这雨。尤其收玉米的季节,大家会担心天气情况,担心下雨倒在土里的玉米会烂掉,所以即使雨后有一抹阳光,妈妈也会像领导是的命令我们开始“行事,”第一次收玉米最深的记忆就是记住了妈妈脸上的焦虑和收完玉米时露出的喜悦。
第一次背玉米是在八岁的时候,记得我们刚到地里一会儿每个人的背篓就装满了玉米,我看着妈妈将玉米尖(我们方言说包谷头头)插在背篓上,原本已经装满的背篓被她们一改装又可以再装。看着大个大个金灿灿的玉米,我也心大,把自己的小篓篓改装又往里面加。那时候我理解了为什么妈妈们只要背篓能装就不给它留一点空隙了,因为大个大个的玉米太诱人,舍不得让它在地里遭受风雨袭击,看着的人都想早点把它接回家,只有到家了才是安全的。
我也是去收玉米才知道大人们唱山歌的场景。在地里每个人都会在身上挎一个自己缝制的围腰或撮箕,围腰是用肥料袋子缝制的特别结实,还可以挎着它割猪草。手里拿着削好的竹芊芊(叫包谷芊芊),包谷芊芊是用竹片削尖后撰两个洞,上下各一个,用线穿着的。用的时候套在右手的食指上,插穿玉米壳后撕开玉米,取下的玉米放在围腰里。玉米一般是三棵在一起,一棵结一到三个,熟了的玉米被壳包着和玉米杆的颜色一样,所以妈妈经常提醒要仔细看。
在玉米地山歌就是长辈们忙碌时缓解累的方式,能转移注意力,收玉米的时候在地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怼。她们从来不深思熟虑的想歌词,信手拈来就唱,下雨天也会三五成群的约在某家门前的院子里唱,哪里有人哪里有歌声。现在更是方便,每个人都用智能手机,白天忙完自己的事,晚上在微信群里就开始约歌。听到他们信手拈来又意味深长的歌词你很难想象那是从未进过学校的人唱出来的。
今年五一回家,白天和妈妈去看看田里的玉米,她指着玉米说:“小梅,看看,那是我栽得最早的包谷,七月间你们放假就熟了,”我看着刚下过雨的玉米亭亭玉立的立在土里,突然好像看到了妈妈在播种玉米时的场景、想起我们吃玉米时的幸福、听到妈妈她们在田间怼山歌的快乐、看到她们背着金灿灿的玉米时的愉悦。
……
要放假了,家里的玉米也要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