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我通过大量的访谈,记录了爷爷奶奶的故事,写了一篇文章爷爷奶奶的故事,记录了爷爷奶奶这一生从1925年2020年之间的一些主要经历。点击链接可以看。
爷爷奶奶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精彩,一篇文章承载不下,很早就在规划写续集,但之前实在是太忙,没时间写。刚好趁春节有空,可以来整理整理。
这篇文章主要是爷爷的故事,只是为了标题的延续性,起名叫《爷爷奶奶的故事2》。
以下故事主要来源于爷爷和奶奶口述,如有偏差,请知情的朋友家人多多指出。
在上一篇文中,我分享过,村里的人都特别尊敬爷爷,主要是爷爷当了差不多20多的生产大队队长和村长,又属于比较卖力,愿意办实事的那一类。接下来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来记录爷爷当村长期间的一些事迹:
一、为村造路
村里有一条溪(老家叫红门头),现在因为修建旅游区,加上农业荒废,上游的水没截掉了,就没多少水了。
但是在我小时候,可以算得上一条大河!可以游泳,可以拉网捕鱼。
这条溪是村里种菜,洗衣等重要的水源,但同时也阻挡了一部分交通。
因为没有路,所以大家收割完水稻就只能用扁担挑着在水里走,或者是在田沿边走,但是因为路很不好走,所以经常有村民摔倒。想象一下,挑着几十斤重的水稻,在泥泞的稻田里或者非常滑的石头上行走,得多不方便啊。
那个时候爷爷刚好是村长,就想帮大家一起把这条路修起来。
这件事情很难,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工具,而且村里也很少干过这么大的工程,那时候另外两个生产队的队长说:“学能兄,这个事儿到底能不能干呀?要是能干的话,几十年前可能就已经有人干了。”
(爷爷的名字叫陈学能)
爷爷说,“我也知道难啊,不然的话别人早干了,但是为了这么多父老乡亲,难也要干呀。我们这样,我们村三个大队,一队分一段,然后包干到户,每一户要负责抬多少的石头,多少担土,规定下来,大家一起把这条路修起来。”
在爷爷和另外两个队长的领导下,全村每一户都动员起来,抬了很多的石头和土,终于填出来了一条路。
现在来看,修这样的一条路,哪怕是挖掘机作业,可能都得一个月。难以想象那时候的村民,在农忙时节,如何抽出这么多时间和人力完成这样的工程。
从此以后呢,大家割完水稻就可以用手推车推到路边,推到石板(一个地名),挑菜也方便了许多。
直至现在,这条路还在,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道路。
造路这种事儿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建立一个基金会
爷爷之前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他帮助村里建立一个基金会的事儿,也许那时候还不叫基金会,可能有个别的词儿吧。
大概30多年前,那个时候村里很穷,如果村民家里有老人去世,经常凑不到200块钱去买棺材、买纸钱、刻墓碑等等。
大家都是农民,去问银行借钱,连几十块钱都借不到。所以有村民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走了以后,连丧事儿都办不起。走了亲人本身就够悲伤了,还要向乞讨一样到处凑钱,就显得非常的可怜,甚至不孝。
那个时候,爷爷就提议说要不就成立一个基金会,就是谁家有老人走了以后大家就一人出点钱。全村几百人,每个人凑5毛钱,加起来也有两三百块钱,这笔钱给这个村民置办丧事。
我们现在去思考这个事情觉得很简单,但是在当时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第一是当时的5毛钱对村民来讲也不少,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几十甚至上百块。
第二是之前没有过这样的先例,钱交上来以后由谁来保管?村民可以信任谁,钱如果丢了要怎么处理?
爷爷:“反正都是为村里做好事,有什么风险呢,我可以多承担一些,钱也可以先由我来帮忙管。”
后来就慢慢地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制度,凡是有人家里走了老人,大家就凑一点份子钱。
直至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制度和传统也还在,只是现在的金额从5毛钱变成了100块钱。
村民互帮互助的美德和文化,在这样的机制下得以传承。
第三、长期义务打扫卫生
打我记事起,我就记得爷爷在扫地这事儿上,特别勤奋。
而且,还是经常从自家院子开始,一直扫到大街上。
后来我才知道,他这“毛病”,已经几十年了。
前两天去拜神的时候,四叔跟我说。
去拜神的那条路上的啊,经常都会长出很多杂草,爷爷以前每年都会来斩除杂草,去修缮这条路。
就因为这事儿,不管是在自己村还是隔壁村,都经常得到村民的称赞。
奶奶以前老说爷爷,扫个地,每次都恨不得把街都扫完,至于嘛。
以前我不太能理解爷爷,觉得没必要。现在更了解他以往的经历以后,我理解了,他连村里的路都能够去修,自己家门前的那点路怎么会又不愿意去扫呢?
昨天奶奶跟我说,爷爷当了二十年队长和村长,都没有领过工资。以前当村长,只是生产队多分半亩薄田可以耕种。
感觉爷爷这20年的村长生涯,差不多就是义务劳动,就连退休以后,也偶尔负责村里的庙堂看管工作。
这几件小事儿听起来呢,可能没有这么精彩,就是一个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可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事情构成了爷爷的经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希望爷爷一直身体健康,多给我们讲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