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天尽头有东西存在,就想去看一看,这是我的癖好。
那风景里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感触。那里有特别的光、吹着特别的风。人们说话声萦绕在耳际,我能回忆起那时心里的颤动。
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无趣的体验、悲伤的感受。然而开心的事情也好,不太如意的事情也罢,一切都被时间这张柔软的纸包裹起来,收进了意识的抽屉。
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村上春树的这本有关旅行的随笔《假如真有时光机》,书中写了村上在波士顿、冰岛、希腊、老挝、托斯卡纳及熊本等地的所见所思。过去的我(16岁)对村上的游记类文章不怎么感兴趣,但时隔多年(24岁)再看村上的书,发现了这类旅行随笔的美妙之处。
尽管写的是旅行随笔,书中并没有放很多照片,正因为没有照片,村上通过文字描绘出来的风景人物,在想象的加工下,显得更加地生动细腻。专业的摄影取景或视频或许能还原出当时的场景,但无法深入地表现出内心的感觉与所思所想。照片或视频是较客观的,看者尝试接受作者的视角、代入别人的情景中,大脑被动地接受信息。但文字是作者独占的、又是读者主观的,就算给不同的读者呈现同一段文字,在不同人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是根据他自身的经验与心情,由大脑加工得来的,是各色各异的。因此,读旅行随笔的一大乐趣就在于,尽管自己从未去过那些地方,未见过照片或看过视频,仍然觉得那里的风景格外美丽,脑中为书中所描绘的画面搭配播放的专属BGM与心情也相得益彰,一切都刚刚好。如此一来,作者的旅行记忆就成为了我的专属记忆。
尽管想象的画面会有模糊的地方,但实际去旅行之后,如果没有刻意去记录那个场景或用文字写下当时的感受,当有人问“那边如何呀?”,能想起来的恐怕也是一堆含混不清、零碎的东西。令我感到可怕的是,不光是旅行的事情,其它应该被小心翼翼珍藏的记忆,居然也变得混沌起来......
23岁之前,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历历在目,感情也好、重要事件也好,自己全都有把握能够原封不动地在脑中记录下来——因为一年有四季,每一季有特定的天气、特定的学期,每个学期会发生特定的事件,每一年自己都在成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东西,做了很多事情,每一年都感觉无比漫长......上大学之后,也发生过让自己心跳不已、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曾自信地以为这些记忆肯定也已经被大脑鲜活地保留在一个角落中,但一边看着《假如真有时光机》这本书,一边试图回忆自己走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和心里的颤动,竟然没能激起特别的感受,脑海中的画面也零碎破败,好像有人闯进过我的大脑,把一切我理应保存完好的珍品都打碎摔烂了。
青春,似乎早已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某个时刻、或某个人身上消逝,不再强烈而鲜艳,不再充满了“自我”的观念。“我”去哪儿了?从什么时候“我”即使失去了那些珍贵的东西,却也麻木了起来?是“我”改变了我自己了吗?还能把“我”找回来吗?“我”居然会觉得一切索然无味?我突然觉得自己变得面目可憎了起来......
假如真有时光机,请带我去我开始不写QQ日志的高中时光,帮我把最珍贵的东西找回来,这次我会把它们好好记录、封存起来!让我从最近期的事情,一点一点开始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