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39】
【原文】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杨慈湖①不为无见,又著在无声无息上见了。”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②。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③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廖,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注释]
①①杨慈湖:杨简(1140—1226),慈湖(浙江慈溪)人,陆九渊的学生。屡任知县,官至兵部郎官。学重本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②羲皇世界:神话中伏羲时代。
③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译文]
阳明先生说:“用功到了精纯的地方,更加难以用言语阐明,说清其中的道理愈加难。如果执着在精纯的地方,全体的功夫反而被障蔽了。”
“杨慈湖不能说没有见地,(只是)又执着在无声无臭上去理解了。”
“人在一日的时间内,(可以)把古今世界都经历一番,只是人没有意识到而已。当夜气清明的时候,人无视无听,无思虑无劳作,平淡清虚的胸怀,就是伏羲时代的世界;清晨的时候,神清气爽,和谐肃穆,就是尧舜时代的世界;中午之前,人们遵循礼仪互相交接,秩序井然有条,就是三代时候的世界;中午之后,人的精神逐渐疲弱,应事接物就表现得杂乱纷扰,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世界;渐渐过度到黄昏以至于黑夜,万物休息,景象寂廖,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学者只要能笃信良知,不被‘气’所扰乱,就能常常做一个伏羲时代的人。”
[解读]
第一句是讲功夫做到高级阶段的体验,特点是功夫越精纯,语言越难描述,既然语言难以描述,我们就不做徒劳的言语上的解析了。这是个语言学问题,语言是大众交流形成的,需要经常交流的事情,才会形成准确的词汇。思想到了最高的境界,因为曾经到达的人太少,一百年里没几个,相互之间也碰不上,基本没有什么交流机会,所以就没有形成词汇。你这时候非要找个词,找句话去把它定论上来,就反而迷失了。思想最高处,只有体会,没有词汇。
另一个特点是当你觉察到功夫精纯的时候,还不能太执着于这个“精纯”,而是应该将心放到时时“循理”上,因为你一旦意识到“精纯”并且想多注视“精纯”几眼时,会发现突然间它变得不“精纯”了。这种情况就像你坐电梯时碰到一个美女,你自然而然看人家一眼也就罢了,要是老盯着人家看,不但搞得人家很不自在,她的不自在也会导致你自己也不自在,本来一种很和谐很美好的场景一旦被这种不自在打破,反而会让气氛显得很尴尬。
第二句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提到了杨慈湖先生,慈湖先生是陆九渊的学生,其学说主张“毋意”、“无念”,宣扬“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观点。阳明对他的点评是“又著在无声无臭上见了。”执着于“无声无臭”,则其弊病就是容易流入虚寂一端,难于在出世的事为上立定脚跟,大致上近于佛家的修养主旨。
第三句的内容前文已经提到过,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