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群众的表情,是情感、情绪的真实流露,是所想所思所盼的直接体现,是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验收标准。党员干部要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以群众脸色检验工作成色,以群众满意度考量问题完成度。
群众“脸色”是谋事干事的“风向标”。离得远了看不清,接触少了看不明。党员干部要利用调研契机,深入群众家中促膝谈心,蹲到田头车间访忧问苦,真正读懂群众脸色背后的内容。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多问“是什么”,常思“为什么”,勤学“怎么做”,找准问题关键,坚持一抓到底,切实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梳理,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解决好的立即反馈,切实把群众之事办好、办优、办稳妥。
群众“脸色”是履职情况的“度量衡”。用眼睛观看群众脸色的过程,是发挥大脑思考问题的过程,更是反思自己履职尽责得失的过程。看懂群众脸色,工作才会出色。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工作中,要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干起,也要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群众“雪亮的眼睛”聚焦监督自我、鞭策自我、提升自我。常问群众哪些工作还存在失误,哪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哪些服务可以进一步优化,在整改中求进步、在整改中赢民心,不断融洽“如鱼得水”的干群关系。
群众“脸色”是检验实效的“试金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对尺”和“验金石”。然而,有的干部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的评价,有的看似和群众打成一片,但对群众想法“一头雾水”,“不会看”群众脸色,有的听到群众“吐槽”就“针尖对麦芒”。党员干部要勇于接受群众的检验,只有群众满意才能说明工作做得有实效、有意义,才能说明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要勇于在群众的“脸色”中发现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失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