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3公孙丑章句上2-11、1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3公孙丑章句上2-11、12》

今天是丙申年丁酉月庚子日,八月十五,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一,不动心的孟子方法论:知言、善养浩然之气。

   1,公孙丑的问题是:老师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不同,那么,请问老师,您有何特别的特长而能使心无惧无疑而勇担王霸之任呢?

   2,孟子不动心的方法论:两件学问,件件与告子相反,件件直指人心。

   第一件,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孟子说,那是因为告子没有知言的意识和能力。

   我能穷究天下之言,其中的是非得失及其背后的道理悉数了然。我知言。

   那么,怎样能知言呢?朱熹先生下了四个字:尽心知性。王夫之先生进一步指出,尽心知性是知言的本领,不是知言以后的功效。这个顺序容易被人用颠倒了。如果功夫用在知言以尽心知性,那么好了,成天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挑选鉴别诐辞、淫辞、遁辞、邪辞,那就不是去踢馆、就是在摆擂台。细碎。

   第二件,告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说,那是因为告子没有养气的意识和能力。

   我能善养我身之气,我能体验气之本来的浩然。第一,浩然是气最初最本然的状态,我善于保持它初始时即有的浩然,第二,我善养它。不使其失养而馁。

   二,为什么说浩然之气"难言"呢?孟子的思想这么透彻、口才这么好、三观这么正,他说不清楚的话,还有谁说得清楚呢?

   后面将讲到这浩然之气有三个特征:至大、至刚、正直。这些都是日常性的思想意识到达不了的上层层面,属于精气神的层面,与精神相关,非文字言语和概念逻辑说明的范畴。到了这个层面需要调动"觉"和"感"至于"悟"。

   那么,如何调动觉和感呢?

   一方面需要得道之师友的指引,一方面又需要自己修行;一方面需要自己修行,一方面又需要天地人和的幸运。非必然之理,偶然在其中,需要一点儿运气。所以孟子说,这不是论述题,这是功夫论。难言啊!

2-1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一,浩然之气的三个特点:至大、至刚、正直。

   1,其中,至大指的是无限量。

   这里谈谈"有"和"无"。

   "有"是可以数的,1、2、3、4、5⋯,数到极致、数都不管用了,就是"无"。

   所以,"无限量"不是空,而是丰富。极致的丰富。

   2,至刚,指不可屈挠,挠就是折的意思。这个挠字是学习北宫黝养勇方法时学过的。"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

   3,浩然之气,现在常常直接用作"浩然正气"。这一节中的"以直养"解的正是这个"正"字。

   要拐一个弯儿。就一个弯儿。

   "以直养"的"直"是"义",以直养之=以义养之,这个街角转过来,遇见的就是正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义是宜,是心之裁决,天下的是非得失都到心这儿审决,谁决呢?义。当然是正了。不正,它就干不成这事儿了。

   4,为什么要强调"塞于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用现在的话讲解,可以说是孟子的范畴论。孟子在这里为浩然正气给定了一个范筹---天地之间。他要说明什么?

   孟子这是在告诉我们,浩然正气是本初即有的天地正气,不是人为造出来的。所以,自古以来解《孟子》的大家,如汉朝的赵岐先生、宋朝的二程、朱子、明朝的王夫之先生等,都在这句话上头施以浓墨重彩。

   比如说,程子在这里就强调说:"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欲所蔽,则欠然而馁,却甚小也",意思是说,天人合一,这是基本,天地正气和浩然之气是一回事、只是两种应用的不同说法而已。如果善养,那么,我的浩然之气就跟天地正气同一振幅、同一频道;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对不起,那是你自以为,天地之气是本有的,你玩自己的,他就是不理你。你把自己玩残了,也是你自己玩自己。要想得天地之滋养,就得先搞清楚天地之间的本然是什么,然后再与之同幅同频,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王夫之先生则指出"天地之间",也蕴含着天下之物、天下之事,无一理一事不周的意思。

   一指本然之气,二指涵盖所有。

p.s:马上就能赶上大部队啦。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