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外婆癌症晚期,让我意外的是,她并没有像其他晚期患者那样,对生命即将流失感到绝望和悲伤。
记得去看望她的那一整天,我像一个甩不掉的橡皮泥,强忍着泪水,紧紧握着她那双瘦骨如柴,冷得像冰块的双手,希望能把我的体温传递一些给他。
外婆说:“孩子,我这一生已经过得很幸福,没有任何遗憾,不要为外婆难过”,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疼这位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忘给予我安慰。
外婆这一辈子,没上过几天学,却活得这么通透,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受无数次病痛的折磨,活得还这么淡定的,却少之又少。
在《生命的探问》这本书中,作者弗兰克说:“疾病或死亡所产生的意义,不会受外在的挫折和失败的影响”。
很多人会疑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时常受到病痛的折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包括我自己在临床工作很多年,亲眼目睹临终患者经受的痛苦,也时常疑惑,这样痛苦的活着真的有意义吗?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这本书,才为我解开了多年的疑惑,本书从只要人活着都有价值和意义,到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经受痛苦的那个人,最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把我期待生命什么,换成生命期待我什么。
(1)只要人活着都有价值和意义
在临床中工作17年,亲眼目睹很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经历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他们即对生命充满渴望,又被痛苦折磨的想早点解脱,经常听到家属们说:“这样痛苦的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可否认,作为医护人员的我,时常看到临终患者们的痛苦煎熬,内心非常心疼同时也很疑惑,经常有一个问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就是我们生命走到最后时刻,所经历的痛苦,到底有没有意义?
就在几年前,一位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几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用他的方式证明,只要人活着,哪怕是在生命耗尽的最后时刻,也有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在我给他输液的时候,瘦骨如柴的他,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几乎是用尽全力对我说:“谢谢你医生,总是给你添麻烦,辛苦你了”。
这样的人在生命仅有的时间里,还不忘对他人所做的事,给予反馈和感恩,你还会说,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活着没有意义吗?
在《生命的探问》这本书中,作者弗兰克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囚犯被叛逆无期徒刑,驱逐到了魔鬼岛,不巧的是,在押送他的船上,发生了火灾,由于灾情非常严重,他被组织参加营救工作,最后这名囚犯抢救了十几人而被减刑。
如果我们问一个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今后或者有没有意义,他肯定会感到绝望,但就是在这对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期待的情况下,他的存在依然有属于他自己的价值。
正如书中所说:“疾病和死亡所产生的意义,不会受外界的挫折和失败所打败,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死亡体验,而非被死亡所剥夺”。
不管是生命垂危的患者,还是被判死刑的囚犯,在这不可避免的死亡毕竟之路上,也有属于他们的价值。
(2)痛苦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经受痛苦的那个人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喜欢快乐幸福的事情,拒绝甚至逃避痛苦的事情,不过让我们遗憾的是,往往在我们生活中,痛苦事情的发生率,往往高于快乐事情的发生率。
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把痛苦定义为,没有意义和价值。
作者弗兰克尔可以说是少年有成,从小就对心理学感兴趣,16岁的时候就得到著名心理学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赞赏,25岁拿到了医学博生学位,并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33岁得到了美国移民的机会。
就在他事业有成,一帆风顺之时,德国侵略奥地利,他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放弃了和妻子移民美国的机会留在了维也纳,最后全家被逮捕,关进了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他们受尽侵略者的迫害,每天要面对随时死亡的恐惧,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都在他的眼前相继被迫害。
40岁的时候,战争结束,被美国陆军解救出来,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对人生失去信心,而是鼓起勇气继续向前,去帮助那些受疾病困扰的病人,到各地去演讲,分享自己的在集中营的经历。
弗兰克尔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克服,所谓最严重的痛苦,并因此而成长。
很多时候,能让我们成长的事情,并非是那些愉快轻松的事情,反而是那些痛苦且难忘的经历更容易让我们成长。
著名作家三毛曾说:“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如果我们好好利用这种苦难,就是聪明”。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名人留下来的人生哲理,在人的一生中苦难对于幸福,悲伤多于快乐,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这是我们一辈子需要思考和领悟的道理。
(3)把我期待生命什么,换成生命期待我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从没有想过,也许正是这些命运的不公平,成就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
著名音乐学家贝多芬,26岁时不幸失去听觉,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一个失去听觉的人,他会在乐曲事业上有所成就,但他发誓要克服命运抛出的难题,在没有任何声音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和感觉,谱写出一弘扬世界的乐曲。
贝多芬并没有被生命抛出的难题所困扰,反而让他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妄想是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如此美好,活他个一千辈子吧”。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青年的时候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唯一能活动的就只剩下他那双眼睛,和那三根手指头。
当霍金明白人终究有一死后,他开始放下命运带来的不公平,置身于研究黑洞和宇宙,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位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要么在命运抛出的难题下一蹶不起,要么鼓起勇气,切身理解生命的尊严与意义,在命运给出的条件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中不折不挠的坚持”。
我们如果只沉浸在命运所带来的打击,就很难从中走出来,更难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人生如何度过,这就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所在。
写在最后
《生命的探问》书中记录著名心理学,家罗尹.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一致认为:“生而为人,其独特一生就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并且追求幸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读完这本书,才真正解决了这些年,我对生命意义的疑惑,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不管是我们健康的人,还是正处于被疾病折磨的,失去活着信心的病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是木尧,一位爱阅读爱写作的80后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