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潭映月:龙山深处的传说与护佑】——陈好直整编(根据村老人口述)

狮子山南麓,一道碧溪如龙蜿蜒。中游处,山势陡峭,溪水化身为数十米高的飞瀑,雷霆万钧般轰然坠入下方的龙潭。龙潭开阔,约有十余米方圆,潭水深邃莫测,仿佛直通地脉。长年不息的清冽山泉自崖壁间奔流而下,汇入潭中,使其无论寒暑,始终充盈如初。正是这泓深潭与不竭的活水,成就了昔日“龙山八景”中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龙潭映月”之景。清代长街贡生王骏(1835-1894)有诗为证:

雷轰向晚雨声粗,云净当空月魂孤。

潭上一轮悬皎镜,潭中数颗浸明珠。

在龙潭飞瀑奔涌的上方,静卧着一只玲珑的小潭,其形古朴,宛如仙人遗落凡尘的一只洗濯脚桶。乡人世代相传,称之为“龙脚桶”。这大潭小潭,一上一下,一深一浅,相依相伴,不仅滋养着山涧的灵气,更承载着一个关于九龙眷顾的古老秘辛。

相传北宋年间,几位樵夫负重行至坑潭。正歇息间,忽感一阵沁骨凉风穿林而过,风中似有鳞甲摩擦的细微声响。众人惊疑四顾,但见潭水无风自动,水光潋滟处,数条矫健的神龙骤然破水而出!它们并非威严的巡天仪仗,而是嬉戏山野的精灵:有的搅动碧波,追逐着水底闪烁的明珠光影;有的奋力腾跃,矫健的龙身带起漫天晶莹的水花;有的则顽皮地鼓动腮颊,喷吐出道道银亮的水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霓虹。最令人称奇的是,竟有神龙自深不可测的大潭中一个摆尾,轻盈地跃入上方那小小的“脚桶”之中,仿佛那小小的天地,正是它们最私密的乐园。龙影翻腾,水声激越,这场超凡的嬉戏竟持续了数个时辰。直至夕阳熔金,将整个潭面染成一片流动的赤金,粼粼波光碎如星斗。倏忽间,九条神龙齐声长吟,声震山谷,随即腾空而起,挟裹着未散的水汽与金光,直入云霄,留下两泓潭水复归澄澈静谧。樵夫们如梦初醒,心旌摇荡,奔回村中将这奇遇告知乡邻。从此,这条深坑便有了“龙潭坑”的烙印,那承接飞瀑的深潭尊为“龙潭”,而上方那承接龙跃的小潭,则因其独特的形态与神龙亲昵的印记,被赋予了“龙脚桶”这充满烟火气又无比神圣的名字。

据说,这九条神龙自此便将这幽静的山涧视为眷顾之地。它们时常隐现于龙潭坑的云雾深处,不仅于此嬉游,更在龙山周遭悄然播撒甘霖。细雨如丝,无声浸润着草木稼禾,使得田畴丰茂,山林叠翠,四野一派风调雨顺的祥和。然而,这份宁静的恩泽终是惊动了天庭。天帝闻知九龙竟擅自布雨凡尘,视天规如无物,震怒之下,敕令天牛星君率天兵天将下界,务要翻耕龙山,犁断龙脉,永绝后患!天牛凶悍,先以巨大的铜闸锁住九龙法力,随即架起煌煌天犁,自西边的“天作塘”向东直犁狮子山,犁头所过之处,山崩石裂!九条神龙被这突如其来的灾劫犁得遍体鳞伤:坚硬的龙鳞片片剥落,锋利的龙爪寸寸崩折,有力的龙尾伤痕累累。尤以当中一条神龙伤势最重,那致命的犁锋深深嵌入龙颈要害,几乎犁断了维系生机的龙须(至今,山脊上那道触目惊心、深不见底的小裂谷,便是那致命犁痕永恒的印记)。因这最后一犁倾注了天牛全部神力,犁得极深,前方又有巍峨的狮子山阻挡,天牛猛力一冲,“咔嚓”一声巨响,竟将那神力凝聚的天犁生生震断!天兵天将见状,只得仓惶收兵,败退天庭。慌乱之中,那沉重的犁壁与一只巨大的铜闸遗落山间。后世乡人,便将那形似犁头的巨岩唤作“犁壁岩”,将那横亘山涧、如门似闸的铜色巨石称作“铜闸门”。

九龙虽遭此重创,却未曾忘却这片土地。待伤痕渐愈,它们依旧眷恋着龙潭坑的清幽,时常隐没其中。它们收敛了昔日的张扬,却依然默默地为龙山聚拢云气,降下滋养万物的雨露,用这份坚韧而温柔的守护,回应着山林草木的期盼,无声地庇佑着这一方水土的生灵。

这份护佑,在旧时旱魃为虐的年月里尤为真切。每逢久旱不雨,田地龟裂,禾苗焦渴,龙浦各村的百姓便会自发组织起来。他们高举着绘有龙纹的旌旗,带着虔诚备好的三牲果品等供物,一路跋涉来到龙潭边。在族长或德高望重者的带领下,众人焚香祷告,跪拜于清澈的潭水之畔,向潭中隐修的龙王祈求甘霖。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取龙水”——用特制的洁净器皿(常是铜瓶或陶罐),小心地从龙潭深处汲取一泓清水。这“龙水”被视为龙王恩赐的灵物,带回村中后,或供奉于龙王庙,或遍洒于干涸的田野。神奇的是,据老一辈相传,这祈雨之举往往“有求必应”。取水归去后,三日之内,天空常会聚集起乌云,降下救命的及时雨,解了庄稼的燃眉之急,也滋润了百姓焦灼的心田。龙潭,便是这“有求必应”的神迹发生的载体,是连接凡人与龙泽的神圣之地。龙潭的清水,承载着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深切期盼,也见证了九龙对这片土地上辛勤农耕百姓的无声护佑。

“龙潭映月”的景致与这动人的传说,至今仍在龙山百姓的口耳相传中熠熠生辉,诉说着自然的神奇与古老的信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