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种麦子
故乡位于黄河沿线,土地一马平川,是晋南的小麦产区之一。在总耕地面积中,小麦的种植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只有少量的农田是秋粮作物。包括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红薯、花生、瓜类等。小麦播种的时节,是从中秋节前后开始到秋末。这个时候特别的繁忙。一边要收秋,一边要种麦,是一年四季所谓的“连收带种”的农忙季节。
我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生产队的小麦播种。我们这些个子跟大黄牛高低差不多的少年,就是给摇耧的把式牵牛。我一手撑着二尺长的牵牛棍,掌控着牛头,一手扶着牛的膀子,与牛同步而行。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耧把式的厉声的斥责。耧把式手摇耧秆,叮叮当当的前行,腰里还系一根绳子带着小碾子。那时候播种麦子是木耧,木耧有三条腿,三条腿就是三个耧筒,麦子的种子从耧箱里通过耧筒播种到土壤里。后面的碾子是把刚下的种籽碾实在。再后来发展成了小型机播耧,但是前面还是离不了牵牛的。摇耧是很讲技术的,水平高的耧把式,种的麦子壕沟是一条线,非常端直。曾经有一个好把式,他种的麦子,在三百米地的这头的一条麦沟放一颗鸡蛋,从那头趴下身子也能看到那颗鸡蛋。当然,种麦子也有烂把式,他们种的麦子歪歪扭扭,东抽西斜,一耧跟一耧间隔的距离不是宽就是窄。烂把式自己把握不好耧秆,牛也胡裂扯,他气的不停的骂牵牛的人。我第一次牵牛就被一个烂把式骂哭回来了。我奶奶气的去找他,他赶紧赔着笑脸说好话,承认是自己的错。
农谚说,麦种一月收三天。意思是小麦的播种期很长。但是成熟的时间前后只相差三天。麦过芒种根自死。小麦的成熟度再迟也超不过芒种这一天。故乡那时候播种麦子的时间确实长。从中秋节的秋分开始,一直到农历九月底十月初,才播种完。其原因是有三种不同的地要种麦子。一种是纯粹的净地。这种地是从上年麦子收了后就腾出来的闲置土地。第二种是复播地。就是待秋作物成熟收了之后,腾出来的回茬地。第三种是套种棉花地。等棉花摘了两遍霜降之后,枝叶不在茂盛,就在棉花行之间套种小麦。这就是小麦为什么要种一个月的原因。这种情况现在早已没有了。现在人种麦子不但用的是播种机,而且也不再套种小麦了。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年代,小麦要播种好,还离不开三个方面的要素。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叫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其具体做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备耕。每年麦收之后不久就进入了暑期。进入暑期的第一件事就是深耕翻地。不论是大黄牛翻地,还是拖拉机翻地,都得在暑期把来年计划种麦子的地翻深翻好,耙磨保墒,便于收储雨水。到了第二年种麦子前的一个月左右,再次深翻将杂草翻埋下去。直到播种前,再撒上农家肥犁好地,做好了播种前最后的准备。二是墒情问题。有句农谚说:麦收三十八场雨。这个“三十八场️️雨”其实指的是三月、八月和十月。小麦的生长分三大环节:幼穗分化、分孽成穗,籽粒灌浆。分别在农历的十月和来年的三月。小麦的播种期在农历的八月间。所以这三个月的雨水十分关键。在没有水利条件的年代,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小麦能不能有好收成,全靠自然雨水。七十年代后,故乡有了西范引黄灌溉的条件,在特别干旱的时候,生产队就开始上水灌溉小麦田了。西范电管站的干渠在我们那一带是挖方渠道。就是渠道比农田地势地。那时候,各个生产队都购买了抽水泵,干旱的时候水泵日夜不停的在抽水浇地,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三是肥要上足。“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生产队的肥料主要来源是集体马坊的牛粪和社员的猪粪。为了鼓励社员多生产出猪粪,队上按车记工分。每年还给猪分红薯。队上的牛粪和社员的猪粪基本保证了麦子地的用粪。再配上当时的氮氨、硝铵、尿素等化肥,保证了底肥的充足。可以说在八十年代土地下放之际,故乡的农田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半水利化、半机械化和半科技化。乡亲们逐步走出了畜力耕作和靠天吃饭的原始困境。
故乡的土地下放后,乡亲们有了自主经营权。由于小麦产值较低,人们开始种植苹果。玉米的产值也比小麦高,玉米也成了村里的一项主导产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农田种植着瓜类作物。在新世纪之初,每年到了麦收期间,还可以听到轰隆隆的收割机声,村里的水泥巷道上,还能看到晒着收割回来的麦子。但是,近年来没有收割机的声音了。许多当年和收割小麦,播种小麦打交道的我们这代人,现在竟然连啥时候收麦,啥时候种麦都忘记了。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小麦面积的减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