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战国时期,秦王为了想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开始了变法。这次变法就是商鞅变法。这场变法是成功的。为什么又被人们说这场变法的主人公会议论纷纷呢,但是商鞅有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关键词:评价刻薄 勇气 极公尽虑 经济发展 劳动生产 地位
引言:在古代的时候都有很多君王想要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所以他们就会选择变法,而变法在古代很少有成功的变法。但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一例,但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一次变法。
一.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过于片面。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残忍少恩”,最终落得谋反恶名。
首先,司马迁对商鞅评价“其天资刻薄之人”。不能这么说,而他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这是因为当时的秦王想要强国,所以才想出的这样的变法正是因为当时的秦国需要他这么做,如果商鞅当时没有这样做的话也不会被秦王选择,也不会让秦国变得这么强大,且《商君列传》中也说到,商鞅相秦十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难道不是商鞅治秦的功劳吗?司马迁自相矛盾,避重就轻,不去强调商鞅的功劳。商鞅只是喜欢刑名之术,怎么可以和刻薄放在一起。不听赵良的话,怎能说他不感恩,只能看到商鞅有自己的观点,见秦孝公是由宠臣引见的。等到当权后,对公子虔施刑,他只是按照刑法来做事啊。且欺骗了魏国将军公子昂,也只是为了秦国的利益着想。
其次,司马迁本来就是儒家学派的人物。司马迁又是汉朝的人,而汉朝借鉴了秦朝使用法家的教训,所以汉武帝在汉朝独尊儒术,而法家在秦朝的建立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秦朝的灭亡,法家彻底失去了话语权。从而汉朝的儒家学派多方面打击法家,让法家无法再树立起来。而在商鞅很得意的时候赵良劝说商鞅隐退,但是商鞅没有听取,而正巧,赵良也是儒家学派的人啊“不师赵良之言”足以证明这一点,赵良是秦国在齐国留学的士子,儒家学说的支持者。以儒家学说来要求商鞅,这明显风马牛不相及。商鞅也是有自己的观点。
最后,从司马迁的角度来看,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已经受到了宫刑,他把自己不满于刑法写到了里面,在这方面,他没有秉持客观的历史观。而商鞅呢是法家的人物,法家讲究轻罪重刑。司马迁呢是儒家的人物,儒家讲究“仁”,政治上则希望以仁治国。所以,法家和儒家本身就是相之对应的,强调人性本恶,要用刑罚来约束人的恶,所以法家所立之法,附加了极为残酷的刑。但有一点我们要明白,立法在先,商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对人施加刑罚。对公子虔施加刑法,只能从正面说明秦国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他这样的观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只看到了不好的,没有发现好的,所以,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过于片面。
司马迁的观点并没有从本质上对商鞅进行客观评价,只看到了商鞅个人在政治上的权术。
二.商鞅好的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细览今日之小家,一户三四口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不同于四世共居一户,千年前的野已经荡然、无存。而这都是商鞅才有的!
首先,他有着锐意进取的勇气。他的意志坚决地追求上进,努力的把变法做到最好,让人们享受着更好的利益。下决心强化,也立木取,得到了人们的信任,使人们都开始遵守变法。力图有所作为,想要让秦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锐意进取在现在是典型的时代精神,全社会都应当大力宏扬,每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有着积极地进步状态;坚定地决心;向前,进步和有所作为与成就。而商鞅整就具备这样的条件。改革的过程中他不是敲锣打鼓,虚张声势,而是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一场生死搏斗。商鞅为实现强国的梦想,不管不顾自己未来之后的路。不惜得罪了朝廷上的达官贵人,太子的老师,还有甘龙。也要完成自己强国的梦。
其次,还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他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而他的商鞅变法同样也顺应了时代变化的潮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变法立见影。军改设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土改“废井田,开阡陌”,极大促成了秦国百姓“耕战立国”的观念。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虚假的要求真实的。按照秦朝的法律对每个人都一样。体现出了商鞅在做事的时候求真务实。
最后,商鞅也有着极功尽虑的情怀。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公正,不徇私情,尽心尽力,不存有别的心思,这样才可能会成功。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我不会做到这一点,在同时代的人,还有谁能像商鞅一样创造如此伟业?与秦孝公同时代的人,又有谁堪称变法明君?如果没有商鞅这样的情怀,必定要落后于商君的时代。但同时没有变法的好明君,结果也可能是失败。如果拿商鞅和别的人对比的话,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怀,但是同样会流传千古,但是历史功绩,历史地位显然不及商鞅。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商鞅却和别人不一样,他做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可能我不会做的像商鞅这么优秀,但我也会朝着他的方向去努力。
今天的一切,穿越时空,追溯历史,可以统统归功于鞅变法和改革背后那位伟大的“策士”--商鞅。
三.好的变法制度有利于老百姓去让老百姓憎恨。
在商鞅变法中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制度,但是人们似乎没有知道这些好,反而还去憎恨他。
首先,商鞅变法促进了老百姓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以法令的形式废井田开阡陌,封疆”看出,这让老百姓有地耕,不用再在地主的手下过穷日子,让自己有饭吃,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而且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稳定了老百姓的经济基础。还有一条法律就是“重农抑商”农业生产在古代就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农业生产提高了那么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都会提高这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因素之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个国家实力强大了,老百姓的经济实力也会随之强大。
其次,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的话那些农民就会认真种田,认真织布,或是去打仗。这样他们就会有好处得。何乐不为呐?在商鞅的这些政策中就可以看出人们现在很乐意去干活,那这样每个人都乐意去干活那么劳动生产力自动了被提高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老百姓对经济的需求。其中废井田,开阡陌封疆,这条制度就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推动了地主制经济发展。废除了井田制,在当时需要需要大批劳动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的情况下使老百姓没有了积极性。所以废除了井田制,还提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老百姓好好耕地,那种出来的地不就多了,不就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最后,商鞅在这次变法中还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地位提高最明显效果的就是在士兵方面,在商鞅的变法中通过奖励军工的措施,让士兵的努力有所回报而不是付出了十分得到了一分。士兵可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可能变成一个小地主或在朝廷上当一个官,这在当时想想都美。这个就可以在“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看出。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地位,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这样王肯定高兴,王一高兴了喜欢奖赏。自然也能提高人民的地位。
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这就源于商鞅变法。
而他做的这么多好事,最后却遭车裂而死,他不应该是这么死的呀!可能说他有什么做的不好的,但是他也是为秦国打下了写一片江山的人呀,怎么说这个结局都不应该是这样的。但要庆兴的是在商鞅死后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秦国的国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商鞅变法也得到了他的想要的样子!也满足了商鞅的愿望吧!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2:百度百科-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