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我们学习了第十三课《穷人》。这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讲述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这篇课文课题为《穷人》。但通篇上下并没有出现一个“穷”字。文章正是要让学生通过大作家高超的表达技巧来体会“穷人”的穷。例如:从文中的环境描写,文中对桑娜复杂心理活动的形象描写,对西蒙苦难生活的合理想象等来体会沙俄专制下渔民生活的艰辛。
在教学过程中,本来一切都随着原定的教学轨迹有条不紊的行进着。但在体会为何题目为《穷人》但通篇却没有一个穷字?时,忽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班一个平时思维比较活跃的男生举手回答问题时说:“课文没有出现穷字,是因为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我吃了一惊:“你怎么会这么认为?”孩子说:“他们生活很穷。但是他们品质高尚,是精神上的富人!”我愣了一会。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如果按这个孩子的说法,显然与课文主题稍有违逆。但如果否定这个孩子的答案,又没有充足的反驳理由。因为我觉得孩子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财富分穷富,品质也分穷富!【也许我们师生两个思想有些幼稚化。】
稍停了大约半分多钟,我临时改了一下课堂结构:讨论你心目中的穷与富!
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虽语言表达各不一样,但基本观点却神奇的统一:穷人可以是物质上的穷,也代表精神上的穷!
结合孩子们的讨论情况,我又带他们回到了文章中。引导他们首先明确了:文章没有出现穷字,但从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贫困艰辛!然后又进一步升华认识:之所以同学们认为他们夫妻俩是精神上的富人,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他们无形中成为了我们的榜样!
这节课,关于穷和富的讨论,给我深刻的启发。也让我开始重新去审视这些00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或许,孩子们比我想象中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