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语文老师,文字创作爱好者
爱诗词,爱红楼,爱中国文化
文学理论的爱好者,中国美学的追随者
F1骨灰级车迷,莱科宁铁杆粉丝
微信公众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头条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知乎:吴圣哲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朝有位才女,她叫李清照。她经历了北宋到南宋这一动荡的时期,所以她的作品,不仅有小女子的柔情,还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特殊的人生经历,让李清照的作品闪耀在中国灿烂的文学长河中。她的作品,说尽一生,美到极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时期的作品,写于李清照新婚不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整首词没有华丽的雕饰,但语言简单明了,展示出婉约之美,是李清照的代表作。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用“红藕香残玉簟秋”总起全词,也用这个写景的句子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
秋,点出了创作的时间:秋天。词人的秋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红藕即是粉红的荷花,此时的荷花已经凋零,只留下了残枝败叶。词人不说花残而说香残,借嗅觉代替视觉,词人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这个世界的变化,由此感知秋天的到来。玉簟是席子,秋天的席子睡在上面已经很凉很凉了。这个凉,不仅仅是肌肤上的感觉,更是李清照在告别新婚丈夫后内心的感觉,孤独、寂寞与思念。词人借助了两种景物,用景物完美地表达情感,写景与传情融为一体。
花开花谢预示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李清照轻轻地提起罗裙,独自登船泛舟。李清照要独自一个人,找一片安静的地方消遣自己的情绪。
“云中谁寄锦书来”是上阙承上启下的一句,也是富有深意的一句。谁会从云中寄信而来?大雁!鸿雁传书已是传统的意象,能从云中而来,传送书信的只可能是大雁。然而,大雁只是传信的使者,它们自己是不会写信的,真正写信的人是谁呢?词人在此故作疑问,但读者读到这里却很明白,李清照希望能得到丈夫赵明诚的来信。词人在此没有直接抒情,反而转变了抒情的方式,将思念的表达不流于形式,不流于俗套,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更加委婉,更加绵长。这也是李清照为什么要独自一个人登船的原因,这份思念只属于她一个人,不需要其他人来打扰,也不必告诉任何人。李清照只愿在船中等待,等待远方的来信。李清照在船里等了多久?雁阵都已经飞回来了,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满”一字表明了时间的跨度。时间过了很久很久,从白天到晚上,以空间感受出时间。红藕、玉簟、兰舟、雁阵、西楼,这些意象逐次出现,营造出广阔的空间,犹如一幅绚丽的图景,极富画面感。而此时的词人也正在这幅画面之中,独特的意境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上阙是借景物抒发情感,比较含蓄。下阙就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承接了上阙的景物。流水落花,这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这更是情感细腻的李清照自身感受的写照。在词人的眼中,流水落花意味着美好的事物一去不复返的,这种无奈与伤感正是此时此刻词人内心的感受,与丈夫分离,不能团聚。此时自己在思念丈夫,丈夫也应该是在思念自己吧。同是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整首词点睛之笔。由己推到对方,这种相思不是单相思,是双向的,两人同处同样的感受,两人心心相印,也从侧面表现出夫妻二人情感之深,这也是上阙“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进一步表达。
词的最后三句话也耐人寻味。李清照借鉴了范仲淹的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却在范仲淹的词句上加以深化,使得这三句词比范词更经久流传。“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扣着前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思念的情感是没有办法消除的。为什么无法消除呢?李清照在这里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情感的表露是可以被发现的。思念的情感刚从眉间消失,很快又在心里感受出来。这是李清照对相思之情独到的、细腻的捕捉。从细节处入手,更让人感受到情感的强烈。同时,最后两句对仗工整,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更具有吸引力。
李清照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人世间普遍的情感,又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普遍的情感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李清照将与新婚丈夫分别后的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展现出温柔的小女子形象。全词格调清新,意境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